王飞娅
当前我国社会综合国力不断攀升,人民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升,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多的人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吃喝和身体锻炼方面的健康。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学校体育教学也在悄然中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从幼儿体育到大学体育,终身体育的理念逐渐被广泛提及关注,使得体育教学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向终身体育不断发展转变。本文就大学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进行讨论。分析大学体育对大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养成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适合当前大学体育教育发展延续的可行性方针。
1、前言
高等教育是人生中特殊的一个教育阶段,也并非所有人都有机会经历的一个阶段。体育对于所有人来说都不是一个陌生的词,从小学到大学体育一直作为必修课程呈现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学校体育教学也正向多元化的方向在发展。终身体育的概念也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词汇,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终身体育之路在不同阶段也有着不同的因素在影响。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在强化学生作为体育运动主体地位的过程中,重要的作用是辅助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进而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而直至目前,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已成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亟待思考的问题。
2、大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现状分析
2.1主观方面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是建立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的,对于终身体育的意识形态还停留在家长影响,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的层面。“必须学习好”的意识形态里,只有学习才是一切,体育的重要性被远远抛在角落里。终身体育的意识得到了消减、终身体育的能力也在无形中渐渐消退,这一代的大学生基本忘记了终身体育的重要性,终身体育进而也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大学阶段,由于各种会有很多能够让支配的自由时间,加之体育社团的增多,情势有所好转,但大多数也仅停留在大一大二期间。大三大四因为各种学习、实习、論文等事情的逼迫,不得不放下体育,刚刚培养出来的体育兴趣因为没有了群体体育活动的支配下随之懈怠。因而很难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形态,不能养成很好的体育观,更谈不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2客观方面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和最终形态,同时,高校体育也是学生能否养成体育运动习惯,能在以后工作、学习、生活中保持运动状态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能否形成终生体育意识的重要阶段。通过观察调研发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和教学手段在受传统体育教学影响下,不能从现实社会的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只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普及发展,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进行练习,但脱离老师的指导后即不能自主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因为没有科学的练习方法,所以很多技术动作则不能达到练习需求,不能够很好的发展升华。比如:网球运动是大学近年来比较推广的一个运动项目,这个运动项目上手较难,对于新手来说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才是提升技术技能的便捷途径,控制自身各部位协同工作才能有所进步。但是,很多学校都把这个项目作为一周一次的选修课来进行,下课后因为新学动作不能连续进行对打练习,所以学生练习失败后就不会继续尝试练习,只能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这样来,根据遗忘规律则不能在下次练习时肌肉还能记忆上次动作的发力。所以,很多时候,学校体育一定层面上并不能方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运动习惯。
3、高校体育在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不能有机结合,缺乏统一连续性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一部分,在承载体育技能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功能基础上,也是作为社会体育参与的一部分呈现,是社会体育的组成要素。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太过教学目的化。一方面为完成教学目标、普及必修项目课程,追求近期呈现的教学效果而忽略学生终身体育目标任务;另一方面,增强学生体质、延续学生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方面太过片面化。将增强学生体质归结于增强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缺乏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行为以及独自进行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态的培养需要同社会体育结合发展而并不一味追求体育教学中的唯一目标。
3.2忽略体育人文因素,缺乏运动人体科学知识
体育人文是体育运动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会影响一个人对某一项运动的兴趣和对其项目参与度。体育当代人文、体育美学鉴赏、体育休闲、体育哲学等等方面都是一个人对某一项运动参与深度的体现,只有了解才有兴趣、只有兴趣才会参与、唯有参与才会坚持。所以体育人文也是保持运动习惯,养成终身体育的重要影响因素。
科学的运动人体学对一个长期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只有在了解人体运动科学的前提下,才会在经历运动损伤时候能有科学得当的处理办法,能够使运动损伤程度的影响将至最小,保持更好的运动状态。
4、结语
要使高校体育能够更好的起到培养大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作用,首先,需要树立新的大学体育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体育运动思维,将运动习惯的养成作为常态生活的一部分。其次,学校需要从学生的根本体育需求出发,规划更适合大学生体育需求的体育教学方针。增强学生体育人文只是的培养,增强学生运动人体科学只是的教授,使学生在人文体育、社会体育方面都有所了解,从而促使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