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海难文学对比研究

2018-05-14 11:28孔令渊陈一鸣
知识文库 2018年1期
关键词:海难兽性帕克

孔令渊 陈一鸣

在中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中,中西文学体系被认为存在着天壤之别,在本文中,我们将做的,相较“比较诗学”来说,我们更愿意称之为“诗学比较”。“比较诗学”是一个以文学理论比较为核心内容的研究领域,它既包括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诗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也包括了跨学科、跨文化诗学的比较研究。

本文试图从少见的中西文学研究的一个领域——海难文学,以此作为一座可行的桥梁,来透过海难文学作品的表象分析隐藏在背后的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对比。文学作品是个很好的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的切入口,通过这座跨文化的入口,可以形成双向的交流,进行真正有意义的对话。

个人意识vs 集体意识

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种含蓄中庸、內敛的民族价值观,尤以儒家文化为典型,强调民族内的统一性,并在很大程度上以此来判定人的行为的好与坏。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这种价值观念更得到强化和固化。这样的例子从古延续至今,古有周朝时期,商鞅变法建立的“连坐制度”;现有学校分小组,一人不达标,全组受处罚。无需评判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适用,毋庸置疑的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新事物往往是受到质疑甚至压制的,这样的压力往往来自于那些威权主义者,他们具有话语权,拥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传统的价值观影响甚至统治着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

而在西方,从小就崇尚个人培养。西方价值观强调以个人为主体和中心,彰显自己的个人价值。这种思维方式以实现个人利益、维护个人尊严等作为出发点,支配各种社会人际关系的调节,强调个人价值高于集体荣誉,并产生出相应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在美国号称“缔造了硅谷”的斯坦福大学向所有新入校的学生提出“崇拜强者,从不怜悯弱者,不断淘汰劣者”,正是这种极端“利己”的英雄崇拜的具体写照。当中国人整体展现出温文尔雅、含蓄内敛、不事张扬的民族个性,告诫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微不足道,世界没了自己仍会转,没有谁无可取代之时,西方推崇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提出了当一个人意识到他是无可取代之时,他就会意识到自己身处于世所背负着的责任,从而将这份责任发扬光大。

这一巨大差异也在文学作品中得以明显的体现。西方海难文学作品中大多都是以个人故事为主线再进行展开,例如《格列佛游记》、《鲁宾逊漂流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而中国的海难文学作品相对来说,大部分都是以几个故事串联起来组成,例如《太平轮1949》、《镜花缘》……其中,被誉为“东方泰坦尼克号”的“太平轮”,虽然和《泰坦尼克号》雷同的是中西方两部作品都在讲述海难中发生的爱情故事,但是不论是电影还是文学作品,西方的《泰坦尼克号》主线是由两个男女主人公构成;而中国的《太平轮》则通过了三男三女来表现人世间难得的情与义,责任与奉献,寄托与期待。相较之下,西方以个人故事为主线的文学作品更易集中地传达给读者其中心思想,彰显个人价值。搜寻一下记忆,不难发现,能够在脑海里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海难文学作品大部分都来自于西方,以《老人与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

《老人与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西方典型的个人努力奋斗的作品,突出个体意识、强调个人价值作用的西方社会文化,以隐喻的手法巧妙地将作者想要传达的主旨表达了出来。虽然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不可能独立存在,但在这两部作品中,前者老人独自一人禁受住孤独、饥饿、疼痛等等一系列的痛苦折磨最终才得以打败鲨鱼,终得平安。后者少年派在与海难中暴露本性的猛虎学习共存的过程中面对了许多无法想象的挑战,包括大自然的壮阔以及无情袭击渺小救生船的狂暴。

在个人角度来看,《老人与海》中,老人成功的打败了鲨鱼,平安而返,但对于周围人来说,他以多日不得收获,而长时间的出海最终带回来的也不过是鱼骨头,老人的行动从其行动带来的实际成果意义上来讲无疑是失败的,从那条大马林鱼遭到第一条鲨鱼的袭击时,老人的辛苦就注定是徒劳的了。但是老人坚决、勇敢地斗争着,老人本身并不认为这种行为是失败、愚蠢的,在与自然和自己斗争的过程中,他的生命得到了生华,他战胜了自己的怯懦,发现了新的自己。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世界像海,始于平静,归于平静。搏斗过后的老人,心中没有那么多的波澜,他失落,那是因为他在找寻更大的超越,这是英雄的孤独,他们渴望挑战,而不是所谓的青史留名。这可以从作品中对老人最后梦到狮子的描述中得到提示。显然狮子作为力与勇的代表,它在小说中的不断出现,构成了一种寓意十分明确的象征:象征着老人追求力与勇的搏击精神。作品中那一位老人、一片海域、一条大鱼、一群鲨鱼的有机联系和冲突,使老人的生命张力和活力得到了充分的揭示,这无疑是对的唱和。

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更是将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对猛虎理查德帕克的警觉让他在大海上存活了下来,理查德帕克后来成为“危险”本身了。粗浅地看,派为了房主被饥饿的帕克吞食需要与其斗智斗勇,而事实上,这个让派感到危险的东西既是从他自己身上分裂出来的,又是派之前并没有意识到的,而且在苦难过去之后又似乎再次离开了它。因此,这个危险的分身,就是派心中兽性的本能。完整的灵魂分裂成了灵性(少年派)和兽性(理查德帕克)。面对自己内心的兽性,派没有用灵性压制它、消灭它、取代它,而是对它心怀感激。派说,那个没有说出的再见直到今天都让他伤心。但其实该说的话早就已经“说过”了。在那场差点杀死派和理查德帕克的暴风雨过后,派让帕克依偎在他的膝头,一同喘息和啜泣,在那一刻,他心中一直争斗着的兽性与灵性就已经和解了。

这两部代表文学作品已经不仅仅是在写海难故事本身,更加着力在描写以个人角度出发,生命的韧性及张力、拼搏精神还有对人性更深层次的挖掘。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猜你喜欢
海难兽性帕克
The Beasts Within
最容易失败的时刻
愿你时刻向往并拥抱对人性的希望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阅读理解题精练与解析
亨利与帕克薪水对比
你原谅那条公路了吗
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
解密S.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