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添天
【摘要】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形成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人们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活动等与之特定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不同时期、不同时代、不同背景衍生出不同的文化艺术活动,各个时期的文化艺术活动都有其不同的艺术特征,这是由大时代下的文化背景决定的。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同样受到不同时代背景的影响,并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时代背景;舞蹈;艺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舞蹈作为三大古老艺术之一,自远古时期至今一直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之中。它是人类传情达意、抒发情感的一种手段,是人们文化艺术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历经众多历史学家和舞蹈学家的不断潜心探究,从出土的各种文物、彩陶、壁画中可以看出,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审美规范和舞蹈艺术特征各不相同。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舞蹈艺术特征受到不同时代背景下审美规范的影响,因此,时代背景对舞蹈艺术的风格特征、主题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舞蹈艺术的内容和思想也折射出了不同时代的经济水平、政治环境、人文文化。
一、舞蹈内容反映时代背景
(一)原始社会的“娱神”舞蹈
在语言尚未出现的远古时期,舞蹈已经存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在生产力低下、文化程度薄弱、科技不发达的远古时期,人类过着自给自足的原生态生活,在狩猎成功或者祈雨成功时人们往往会以舞蹈的形式庆祝,舞蹈成为他们交流感情、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段。原始社会时期,舞蹈是原始人生活的一部分,它的出现并不具有任何审美目的,而是出于原始生活的需要。原始时期的舞蹈主要表现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祭祀祈神、狩猎仪式等领域,人类对一些超自然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时,往往以舞蹈的形式祭神祈福,求得神灵的保佑。
史书中记载的“帝俊”,有时又叫“帝舜”。《山海经·海内经》:“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广博异记》也载:“舜有子八人,始歌舞。”帝俊有了八个儿子后,不禁舞蹈欢庆氏族部落的人丁兴旺,这便意味着舞蹈在其始之初是与生殖崇拜和祭祀祖先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最初舞蹈是群体性的集体活动,是所有部族人员全体参加的群体活动。如景颇族人民有着自己著名的节日祭祀歌舞“木脑纵”。相传,起初地上没有歌舞只有天上才有。据说有一年太阳公公邀请地上的百鸟到天上去做客,参加天上举行的“木脑纵”,百鸟就学会了唱歌跳舞。它们回到地上以后很是高兴,就推举学的最好的孔雀作“脑双”(意思是头领),大家聚在一起跳起舞来。这时正好被景颇族的祖先腊贡扎夫妇看到了,他们便偷偷地默记下来并且传给了后人。从此人间有了“木脑纵”,作为祭祖民族祖先的仪式流传下来。
原始时期的舞蹈,大多没有特定内容和思想,是以抒发情感为主的群体性活动。虽然不具审美和观赏性,却是原始时期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类为祭祀、祈福,表达情感、交流感情的重要手段。
(二)抗战时期的“红色歌舞”
1937年,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一时间抗日救亡成为中华民族的主题。文艺工作者们则以艺术的方式积极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去,此时的舞蹈作为一种文艺利器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和军事属性,以人们最为熟悉的民族语汇和演出形式宣传抗日,用艺术鞭挞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用舞蹈唤醒广大民众,团结起来抗争到底。这一时期,抗日救亡成为舞蹈作品的永恒主题,舞蹈艺术家们创作的舞蹈大多是展现抗战到底的内容,他们用艺术的手段展现心中的怒火、抨击日本侵略者的罪行,鼓舞民族觉醒加入抗战。“七七事变”爆发,吴晓邦毅然投入到这场民族自强的战争中,以满腔的热忱创作了一百多部振奋人心、诉控日本帝国主义行径的作品。其中代表性的有《义勇军进行曲》《思凡》《饥火》《血债》、《流亡三部曲》以及舞剧《春的消息》《虎爷》等。戴爱莲在英国参加了各种援华活动,她热爱祖国,满怀热沈自编自演了《警觉》《前进》等舞蹈作品。这些舞蹈作品由于一粒火种唤醒了沉睡麻木的民众、激发了民族抗日的热情,在动员民众齐心抗战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38年,在各个抗日根据地,宣传剧社纷纷成立,为配合战争相继创作出《抗日舞》《东渡黄河舞》等舞蹈作品,红色歌舞的精神得以传扬。
二、时代背景对舞蹈发展的影响
舞蹈艺术的发展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朝代与朝代之间的纵向影响;另一方面是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横向影响。通过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影响,舞蹈得以传播和发展。舞蹈艺术的发展和兴盛,同时又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经济水平、政治环境、地理环境、人文文化等方面对舞蹈艺术的发展和传播有一定的影響。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朝代,其强盛远超过秦汉王朝。唐代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生产关系随着演变的同时,舞蹈作为庞大的上层建筑中的一种,也在不断地前进发展。唐代乐舞是中国古代乐舞发展史上的巅峰。唐代舞蹈的兴盛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初唐到盛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这样的社会背景为当时舞蹈的辉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在位时,社会的发展亦呈向上趋势;唐玄宗李隆基执政的前半期,出现“开元盛世”。他们治国的共同特点是:减轻民众的负担,政治相对清明,努力发展经济。百姓在如此稳定安逸的国家生存,不用为解决温饱而烦恼,不用为躲避战争而人心惶惶,有了更多地时间和精力发展艺术,发展舞蹈。
唐代舞蹈的辉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活动频繁。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最为兴盛的时期,歌舞活动频繁。社会各阶层用各种方式频繁地进行着丰富多彩的各种舞蹈活动。皇室贵族祭祀天地、祭祀祖先、朝会大典以及外国来宾,或是自娱,或者欣赏都有舞蹈活动;在民间的喜庆节目、通神娱神都要借助舞蹈活动来完成,更甚至有乐舞艺人在街头献艺谋生;佛寺神庙、招揽信徒、宣传宗教也都伴随着舞蹈活动。可以说,在唐代舞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次,舞者众多。在唐代,人们非常喜爱舞蹈。不仅有民间普通民众、民间艺人,还有宫廷艺人甚至贵族也经常参与舞蹈活动,可见舞蹈是唐代民众不可或缺的生活组成部分。公孙大娘可谓是唐代杰出的舞蹈家之一,她擅舞《剑器》,舞艺超群,不仅在民间极为盛名,也常常被招入宫中为宫廷盛宴表演。
再次,种类繁多。唐代歌舞不仅有民间自娱性歌舞活动、民间娱人性歌舞活动、民间娱神性歌舞活动,还有宫廷表演性歌舞、宫廷礼仪性歌舞。唐代民众喜爱歌舞,每逢传统佳节,唐代民众以歌舞的形式庆贺或娱乐,这样的活动遍及城乡村落,几天几夜舞不停。“踏歌”是民间自娱性歌舞的重要形式。宫廷表演性乐舞有以《绿腰》《春莺啭》为代表的软舞类;还有以《胡旋舞》《拓枝舞》为代表的健舞类。《坐部伎》和《立部伎》是宫廷礼仪性歌舞。
最后,风格多样。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为舞蹈艺术活动的相互交流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基础和外部条件。各地、各民族、各国家的舞蹈汇集中原,使中原舞蹈吸收了各种舞蹈的表演风格、民族特色、宗教色彩并融入中原文化,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景观。如《高丽乐》是从朝鲜传来的乐舞;《天竺乐》是从印度传来的乐舞。
由此可见,唐代舞蹈较之其他朝有了质的飞越,舞蹈不仅是民间、宫廷中专门自娱的形式,更多专门从事乐舞活动的乐舞艺人出现,舞蹈艺术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唐代繁荣的经济水平、稳定的政治环境为唐代舞蹈艺术的辉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大加速了唐代舞蹈艺术的发展进程。同时,唐代庞大的乐舞机构以及众多著名的乐舞艺人,在吸收前朝舞蹈优势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为我国古代舞蹈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结语
特定的环境和时代背景产生出特定舞蹈思想、舞蹈内涵、舞蹈语汇,通过舞蹈艺术能够感受到时代大环境。時代的经济水平、政治环境、人文文化又影响制约着舞蹈艺术的思想内涵和发展进程。也就是说,舞蹈作品的思想内涵能够折射时代背景和环境,而时代背景对舞蹈艺术的内涵和发展又起到影响作用。舞蹈艺术的发展、变化和传播与时代背景有着一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冯双白,茅慧.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白列员.浅谈时代背景与艺术家艺术风格形成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