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婕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写作活动大致可分为“采集—构思—表述”三个阶段。与作家的自由写作、职业人群的专业写作不同,语文课程意义的写作,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特定要求用书面语言创造文本,以发展和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学习活动。简单来说,写作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就像我们平常说话一样。写作就是用笔来说话。
一、培养学生概括性思维的必要性
在写作中,教师们常要求学生要突出中心句或中心观点,用尽量简洁明了的词句凸显自己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而这就需要用到概括性思维。实际上,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是进行了概括性思维训练的,比如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的总结,都是概括性思維训练;但是由于教学设计大多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不是以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发展为主要教学目标,因而训练缺乏明确的意识和系统的操作程序,从而导致学生在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时还停留在寻章摘句的层面,不能对文章的内涵进行条理化的理解和逻辑化的表述,说到底就是学生的概括能力不够。
“新课标”提出了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过程与方法”与思维训练有些关系,但主要还是指向问题的处理,而不是处理问题的工具——思维,因而也没有明确对学生思维训练应该落实哪些要求。历年《语文考试说明》中都将能力概括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个能级,其中“综合”应为概括性思维的体现,但表述模糊,具体阐释中多处出现“分析”字样,却没有“概括”一词。诚然,分析是概括的基础,但概括则是分析的目的,理解、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乃至识记,又无不以概括为基础。据教育心理学分析,概括的高度与学习的迁移成正比关系,因此,将概括性思维训练提到写作教学的重要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二、何为“概括性思维”
据文兰森、杨宇鹏主编的《思维模块案例导学(初中语文卷)》阐述,所谓思维的概括性,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能找出一类事物所特有的共性并把它们归结在一起,从而认识该类事物的性质及其与它类事物的关系。比如,借助思维,人可以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归为一类,称之为“枣树”;把枣树、杨树、银杏、按树等依据其有根、木质茎、叶等共性归在一起,称之为“树”;还可以把树、草、地衣、青苔等归成一类,称之为“植物”,概括出它是由具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一般有叶绿素、以无机物为养料的生物。这种不同层次的概括,不仅扩大了人对事物的认识范围,而且也加深了人对事物本质的了解。第二,能从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事实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比如,借助思维,人可以认识植物与动物、动植物与人类的生态平衡关系,认识温度的升降与金属胀缩的关系,认识体温、生物电及血液成分等变化与人体健康状况之间的联系,等等。这种概括,加深了人对客观事物的内在关系与规律性的认识,有助于人对现实环境的适应、控制与改造。
三、培养中学生概括性思维的方法
明确了概括性思维训练的必要性和概括性思维的内涵,余下的工作就是如何落实训练问题了。笔者在进行了一定时期的教学实践后,认为提升中学生的概括性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常常会提及该文章中心思想,而这一点,与学生在写作中表达自己所要阐述的观点的方式不谋而合。由此,便可以通过带领学生阅读文段,挖掘其中心思想,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来培养其概括性思维。笔者在教学中举了《韩非子·难一》中关于“矛”与“盾”的故事,要求学生对其中心思想进行概括: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中心: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局面。)
从课堂的反馈效果来看,中学生的概括能力一般,但是能够基本达到要求。
实际上,在写作过程中,不论从审题还是进行写作,都需要学生运用概括性思维,先从题目中提炼出内涵,再将此内涵转化为自己的观点去论述。而多要求学生进行对文章或文段的中心思想的概括有利于概括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由仿写到原创
笔者要提及的第二个训练方法,同样也是考试题型中的一种,即仿写题。以“语文是什么”一题为例:
语文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语文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请运用概括思维仿写文句)
从题面上看,似乎和概括性思维没有什么很大关联。但仔细挖掘便会发现,范例题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写出了语文丰富多彩的内涵,属于概括性思维。可见在这类型的仿写题中,概括性思维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由此,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增加相关题型的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仿写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提升概括性思维能力,便可以使得其在日后写原创作文时,更加妙笔生花。
(三)透过事物本质挖掘内在
概括性思维的运用除了上述两个常见题型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题型,即原因概括题。概括性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还在于透过事物挖掘其中的本质所在,并用简介凝练的语言叙述出来。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发现世界的眼睛,还要有如同显微镜般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并辅之以概括能力,提炼出事物背后的精华所在。因此,概括性思维在日常写作中,尤其是分析事物本质,让文章更有深度一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学生写作教学占据了日常教学的重要位置,而概括性思维的巧妙运用更是使得一篇文章是否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关键,因而笔者认为应该在日后的教学中加强概括性思维的训练,由此使学生的作文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