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工业机器人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且,在一些高危行业,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大大减少了用人成本,本文重点对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与结构进行分析。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结构;分析
工业机器人是工业技术进步的产物,它是一种智能化、自动化机器装备,能够独立制定工艺操作和指令任务,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水平。工业机器人在人的操纵下,可以执行预先设置好的工作程序,以实现人的操控目标。目前,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工业机器人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汽车生产、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都有工业机器人的影子。
1 工业机器人内部构成
工业机器人主要包括三个主要组成内容:分别是主体、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主体主要包括机器人的躯干,例如手、腿和身体等,因为有的机器人还有行走功能。目前,工业机器人运动自由度介于3~6个之间,例如其腿部运动自由度有1~3个;驱动系统 主要有动力系统、传动系统组成,以保证机器人有运动能力,执行运动操作;控制系统主要对机器人行为、动力系统和执行系统发出指令,引导机器人行为。
根据手臂活动方式,可以将工业机器人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直角坐標型机器人,其臂部沿直角坐标方向运动;二是圆柱坐标型急切人,其手臂可以执行反转、收缩、升降等操作;三是球坐标型机器人,其手臂可以旋转、抬升和伸缩;四是关节型机器人,其手臂可执行多种转动操作。
根据执行运动控制机能,可以将工业机器人分为点位型和连续轨迹型两种。其中点位型机器人职能执行精确的点到点定位任务,例如在生产车间搬运物料、焊接车身、包装拆卸等;连续轨迹型机器人可以根据预设轨迹执行操作任务,例如喷漆、持续装卸等。根据控制程序划分,可以将工业机器人分为两种,即有编程输入型和示教输入型。编程输入型机器人主要是根据事先设置好的程序,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到机器人控制系统,进而对机器人行为进行控制。
2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分类
程序控制系统,机器人每个自由度都对应一个控制程序,这可以保证机器人能够在既定轨道上运动。自适应控制系统,如果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为了保证预期操作目标实现或者通过总结运行经验提高控制水平,这个实现过程是对操作状态和伺服误差进行跟踪记录,以此对非线性模型参数进行调整,直到所有误差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这种操控系统参数、功能和结构会随着环境和时间变化不断改变。人工智能系统,事前没有设置既定程序,根据操作过程中获取的环境信息灵活输入控制指令。
2.1 机器人控制系统结构类型
严格意义来讲,根据控制系统开发性大小,可以将机器人控制器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封闭型、开放型和混合型。其中,封闭型控制器很难与其他软件、硬件结合形成有机提醒;全开放控制系统采用了标准化接口和模块化结构设计,其每一个零配件都可以由不同厂家生产,在此基础上,其硬件和软件可以自由组合,形成外部传感、操控算法、人机界面等;混合型控制系统同时具有封闭和开发性特点。目前,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主要以封闭型系统和混合型系统居多。
2.2 开放式控制系统结构内涵
目前,学者们对机器人控制器开放性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意见,不同学者给出的定义存在较大差异。不管是机器人生产者还是使用者,都希望在开放式控制系统中获得更大效益。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根据以下几个维度来对机器人控制器开发程度进行评价。为了保证机器人控制系统可维护性,对其功能进行控制,机器人控制系统必须要采用开放性、标准性和通用性的配置和平台,尽量使用专门性、定制性的控制系统。通用性开发控制系统可以减少培训成本和维护费用。
3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主要特点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是在传统操控技术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二者之间存在诸多共性,但是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也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工业机器人身上设置了多个关节,一般有56个活动关节,每个关节对应一个伺服操控系统,不同伺服系统之间可以协同工作,以支配不同关节同时运动。
工业机器人主要通过手部空间运动或位移来执行操作任务。在运动控制过程中,主要涉及到复杂的坐标切换计算,还有矩阵函数换算等。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依赖于多个多变量、非线性复杂数学模型,不同模型变量之间还具有耦合关系。因此,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反馈、补偿、解耦和自调节等技术。
4 结论
控制系统是工业机器人的大脑中枢,它对机器人操作功能、稳定性和智能水平具有决定性影响,同时为管理人员提供直观、便捷的操作界面支持。目前,国内机器人控制系统主要使用示教再现手段,为管理人员操控机器人提供辅助支持工具。这种操控模式存在两个缺陷:一个是通用性较差,一款操控系统只适用于少数几款机器人,系统拓展性较差;二是控制系统人际交互界面过于专业和复杂,限制了人们的操作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极峰,易际明.机器人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8.
[2]徐撷.疲劳强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1,521.
[3]徐玉如,庞永杰,甘永,等.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展望[J].智能系统学报,2006,1(1):916.
作者简介:杨乐 (1980),男,四川营山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工业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