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完善社会主义民主

2018-05-14 00:39高晶莹
知识文库 2018年13期
关键词:民主制度国家

高晶莹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科学论断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决心与目标。中国式民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运作形式,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创造了中国式的民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所具有的兼顾个体自主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特征,将给人类政治文明提供新的民主发展方向。

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提出和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理念,找到了民主的核心问题。人类文明发展形成的共识是: 人民应该为自己作主。于是,人们把“人民统治”作为“民主”的最本质含义。古希腊就是这样表述民主的。进入现代,西方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从古希腊强调人民应当自己作自己的主,转变为强调每个人拥有为自己作主的权利,形成了自由主义的现代民主理论。所以现代民主理论尽管默认“人民主权”,但民主的具体实践及其形成的制度和理论,并非以人民为中心,相反主要是以个人为本位。实践表明,这种民主理论及其制度模式,不仅难以在非西方国家得到有效实践,而且,即使在西方社会本身,其成效也是有限的。由此可见,当今民主发展,都面临一个基本问题: 如何使人民真正成为能够创造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导力量,以人民整体为国家和社会作主,来保障每个人为自己作主,即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制度。

马克思认为,如果国家制度不是人民建立的,那么,国家制度所展现的民主,都将是有名无实的。因为国家制度如果不在真正表现人民的意志,那它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了”。所以,民主之所以建构起来,首先是因为人民拥有了建构民主的基础和能力,这就是人民拥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力和现实基础。

马克思还揭示了长期被人们忽视的国家理论: “国家是人的自由产物,是人民的自我规定,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 所以,人民在国家中作主、决定国家制度,是国家或国家制度的本质属性”。因此,人民民主是确立在国家权力不仅源自人民,而且由人民实际掌握的基础上,即人民是民主的担当主体。

以人为主的人民民主思想是列宁民主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丰富的内涵。列宁始终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并确立了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发动人民、最终服务于人民的信念。列宁人民民主思想全面而深刻,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民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就是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即广大劳动人民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中拥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权利。列宁联系俄国革命的现实指出:“无产阶级民主在世界上史无前例地发展和扩大了的,正是对大多数居民即对被剥削劳动者的民主。在这里,列宁结合俄国革命实际,把马克思恩格斯所习惯使用的“无产阶级民主”概念,通过主体方面的拓展而推进到人民民主的层面。

不论从语义上讲,还是从一般的定义上讲,民主的最基本含义就是民治,即人民自治。民主解决的是人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问题。换句话说,民主所强调的自治,实际上就是国家能够按照人民的意志来管理社会,服务人民。毛泽东深刻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而人民的根本要求就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我们当了人民的代表,必须代表得好,只有人民才有权,只有人民才能授权,只有反映民意才能被授权。”正是党的这种性质,使党执政的理念指向了人民,以民为先,以民为重。

邓小平也明确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论断浓缩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向全社会明确了民主的使命意识。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发展以人民为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创造条件使人民参与国家管理。所以,人民真心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证明这一思想所产生的结果是正确的正是这种民主的建设和发展战略,改变了中国,成就了中国。由此,人民民主彻底融入到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所在。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频繁地出现响亮的字眼“人民”,体现了党对人民利益的极大关注。人民民主是确立在国家权力不仅源自人民,而且由人民实际掌握的基础上。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由此可見,民主是人们的普遍追求。人民是作为整体的力量来掌握国家权力,实现全体人民当家作主的,因而,国家事务,不是一部分人的事务,而是全体人民的事务,以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依归。

2 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思想的发展进程

客观地讲,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民主实践,也经历过将“人民”绝对化的“大民主”实践,给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留下了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国的成功就在于没有因此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实实在在地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来重新探索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和发展人民民主,并将民主建设与个人自由发展、人民共享进步、社会持续发展和国家有效治理有机统一起来,使“人民为本位”的民主实践,既创造出现代民主法治 发展的效应,也创造出现代化发展的效应。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建设必须是人民作主的政治。孙中山先生在经历了各种挫折之后明白了这个道理,并在由其亲自领导的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中阐述: “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新中国的诞生,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是人民民主实践的第一个历史成果。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人民民主建设实践,不仅获得了宪法与法律的保障,而且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 不仅从“以人为本” 出发充实了自己的价值基础,而且在协商民主实践中丰富了自己的实现方式; 不仅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而且明确了自己的发展路径与原则。 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一方面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国体和政体的有机统一来构建的,强调国家权力来自人民,并由人民整体共同掌握,不允许国家权力落入某个社会集团手中; 另一方面,强调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民民主的内在使命,所以,不是以否定“个人权利”为 前提的; 相反,是以保障和尊重个人权利为前提,不仅如此,而且强调人民整体利益属于每个人共同创造和共同享有的利益。应该承认,中国的人民民主和西方的自由主义民主一样,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且这种发展还在继续,因而,也是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民民主的理念与人民民主实践之间的互动,形成了相互充实,相互推动的作用。可见,作为一种国家形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民主已经在中国形成比较完整的价值体系、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

3 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精神,使人民民主的现实实践有了更加坚固的合法性基础。正如古希腊哲人所言: 人是万物的尺度。对民主来说,这个原理也是适用的。不是民主制度决定人,而是人决定民主制度。这要求民主建设要促进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促进各社会之间的团结与协作,建构各方参与协商的公共政策协商体系,从而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和谐相处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人民民主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在制度形态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要追求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民主要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当家作主所拥有的权利与权力,真正以人民的共同意志为党和国家的意志,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不能仅从发展的有效性来维护和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更重要的是要从发展的共享性来维护和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制度体系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民主建设不仅要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可能,更为重要的是要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能让全社会共享创造条件。中国人民民主发展的成功之道就是: 始终坚持人民为中心的民主发展道路,把追求人的自由发展与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实践中的民主能够有效兼顾人的现实存在的双重性。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的人民民主在价值合理性和制度合理性上逐渐趋向成熟,并形成了内在的有机结构。这即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巨大成果,同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基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祉,广大人民群众才会真心爱戴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民主制度国家
中国式民主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尼日利亚 民主日
某些单位的制度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
检查一下自己的“入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