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静
积极心理品质是几千年人类发展的文明积淀,它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代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心理特质和总和。所有这些相关的心理特质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积极性、进步性、正向性等,它通过积极的情感表达,乐观的生活习惯,正向的认知方式以及积极的学习工作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积极心理品质为个体发展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20世纪初,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运而生,是革命性的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继承传统“诊治式”心理健康教育以解决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基础上,将研究与教育的重心放在发展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从专职教师的专门服务向全员参与、学科渗透转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置学科教学于不顾,更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而是以学科教学本身为主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渗透,将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对知识、情感、意志、行为、个性态度等的整合,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新课标的前言中指出“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在课程性质和课程总目标中多次提到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承担着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任务,数学课以其严谨、严密的推理和逻辑推导,通过对数字、公理、定理、公式的表达与解释,让学生加以训练,就可以对思维进行培养和影响,从而形成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具有重要的显示意义,小学阶段数学教育实现了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思维活动,对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大有裨益。在新课标课程理念中强调“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情感态度总目标中强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个人智慧,根据经验,有意识的创造条件,并设置相关情景,调动学生爱学乐学的积极情感,通过启发式教育,循序善诱使学生自己主动去动脑筋和动手,通过实践努力,将原有的知识拓展并发现新知识,探索新方法。如此一来,数学课堂上的学生就会变得活泼,他们感到学得更舒服,更充实,增加了信心,随之他们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新课标情感态度总目标中强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高度抽象性与严密性的特点以及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决定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意志行动的过程,即需要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又很容易遇到挫折和失畋。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有必要对学生的优良意志品质进行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对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和结果有着关键作用,成功者学习数学的主要经验就是不怕困难,刻苦努力,还要保持锲而不舍和疑问到底的精神。一个具有顽强意志品质的学生,会自觉地以实际行动为实现其预定的学习目标而奋斗;能够自觉地客服各种困难;能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既定的学习目的和信念而不动摇;能克服畏难、懒惰和消极的情绪,以顽强毅力去刻苦学习。而意志薄弱的学生,就会知难而退。在新课标情感态度总目标中强调“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里的“严谨求实”就是“审慎”这一积极心理品质,审慎品质是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律己维度的内容。逻辑性强和推理严密是数学的特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慢慢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的的学习态度。例如,在遇到判断一个命题的真伪这样的问题时,就要求学生依靠定理公式进行严格的推理、论证,最后得出结论。使学生在推理论证的环节中,清楚地知道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而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坚决克服他们思维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最后要培养的是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个性品质。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积极心理品质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作用很大,具体来说:
1 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提升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的认知和评价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心理品质使人体验到较高的幸福感,消极心理品质则使人体验到较低的幸福感,甚至体验不到任何幸福感。国内外学者研究均表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例如,岳颂华等人认为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具有较强的相关、何树华等人认为主观幸福感可以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心理学从诞生起就是为了人们生活得更幸福,社会更和谐。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认为消除不幸固然重要,但是增进幸福感更有建设意义。通过增进幸福感,有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的热情和效能,促进身心健康。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其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和良好的社会关系。这些积极心理品质,如自信、开朗、乐观、爱、负责、主动..热情、坚强、勇敢、诚实、善良、信任、友好等,会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感水平。比如:拥有乐观、执着、勇敢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小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及时分析原因,调整自己心态,为下一次成功做好准备,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追求获得成功、体验快乐,从而能够保持较高的幸福感水平。而另一些怀有悲观、消极、怯懦等消极心理品质的小学生在受挫后,则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甚至做出极端的事情来,导致产生较低的幸福感水平。拥有乐观、开朗、友好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小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能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些亲密关系的建立,不但有助于小学生得到他人的帮助,也有利于产生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这样最终会提高小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因此,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2 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潜能
积极心理学强调每个人的积极力量,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建设性的力量和能力。积极心理学就是挖掘人的这些潜在的力量,使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密歇根大学的弗雷德里克森教授提出了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他认为:消极情绪,如焦虑、愤怒,使得个人的即时思维行动范畴变窄,于是人们倾向于选择一种特定的自我防御式行为方式。而积极情绪能扩建个人的即时思维行动范畴,使个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创造性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小学生来说,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使个体的认知水平、情绪状态达到最佳状态,从而激发潜能。小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黄金阶段,处于学习专知识、学习生活技能的成长时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不但可以使小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夂习中去。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效率更高。新课标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关于学生的数学素养,又可分为数学文化素养和数学心理素质。学生的数学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等方面。数学思维品质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数学意識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的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看待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数学能力是指学生在数学意识的驱动下运用数学知识,通过数学思维认识事、解决问题,并与人交流等的能力。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都属于积极心理品质中的认知品质,在小学数学教学渗透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小学生的数学潜能。
3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能提髙教师的教学质量
2011年《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必须涵盖“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学习领域,这一学习领域要求教师掌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把心理教育渗透在教学中就成为主要的手段。这样能使学生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的同时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教学质量的好坏是师生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情感时,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将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和更宽松的学习环境,师生的互动性更强,教学质量也会大大提高。在数学学科中运用积极心理因素,可以提高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促进对自我的深入了解,发展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并且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都有帮助。同时,可以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构建良好的心境,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人格,始终保持热情饱满和乐观向上的状态。这种教学也是促进学生正确的认知结构、情感态度和学习形成兴趣的重要途径。通过渗透积极心理品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而且,可以促使数学教师优化自身素养,学习相关心理学理论,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提升其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使教师从传授型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郭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