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实现路径分析

2018-05-14 16:38赵微璐
知识文库 2018年17期
关键词:文明资源生态

赵微璐

人类社会前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这三个文明阶段。每一次新文明的出现都是建立在人类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基础上。不同的文明形态也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义为不同种的状态,人类即将步入生态文明阶段。近些年,随着工业文明发展,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类工业病蔓延等。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使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建设生态文明,是人民利益实现的迫切要求,是祖国兴旺发达的内在体现。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愈发的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在党的十八大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更高的战略高度,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生态文明就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1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和优点

1.1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

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是一脉相通的,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融合发展起来的,其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和自然的持续协调发展,并作为一个全新的文明形态出现在工业文明之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定产物,其坚持的就是将人的根本利益作为其他相关建设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它在理论上把尊重生态价值做为基础,既能够体现尊重人类的重要价值,又能够反对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既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又能够打击极端的自然中心主义;其在形态上既不是前工业文明的倒退,同样也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彻底颠覆,反而对于工业文明来说是一种历史的超越,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同时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实践中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遵循社会自身的发展规律,既要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般性规律,也要反映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

1.2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点

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我国生态发展的重要出路。将自然规律作为首要前提,同时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作为根本抓手,大力引导公众社会普及協调发展的新观念,同时推进和谐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所推崇的是“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才是自然界的主宰,一切生命和自然存在都是人类发展可以利用和改造的对象。在这种思想下,人类不断的加大对自然的支配力和控制力,把自然当作人类征服的对象。开始肆意破坏自然环境,向大自然索取,导致自然资源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大量动物植物物种面临灭绝等一系列问题。

1.2.1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的提出,有利于人们扭转观念,人和自然是平等的,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础,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人和自然应该和平相处。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2.2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可以有利的消除工业文明带来的人与自然间多方面的矛盾和冲突。生态文明代表着一种更高级的人类社会文明形态。这种全新的文明形态的建设和形成,有助于解决人类更高层次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

1.2.3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利于改善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坏境问题。应对资源约束、生态系统退化这样一个严峻事实。是认识自然规律和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新理念。处理好当前利益和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1.2.4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能提供人们生产生活必需的物质基础,又能树立人们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不再是过去的吃饱、穿暖。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清洁的水源,新鲜的空气,放心的食品、健康的衣服、舒适的环境等都是人们迫切的需求。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民所追求的美好的愿望就无法实现。

2 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及困境

2.1 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与实践不断加深,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党的行动纲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演变。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确定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政治思想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实施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上,“生态文明建设”首次以单章的形式列出,加以系统阐述,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更高的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并列开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正式进入全新时期。2017年,党的十九大,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征程。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继续实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2.2 我国生态文明发展面临的困难

2.2.1 公众生态意识淡薄的制约。盲目的追求经济发展使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走进了误区。长期以来,由于受利益的驱使,错误的认知使人们把征服自然、掠夺资源作为理所应当的社会行为,更有甚者无视自然的价值,环保意识淡薄。我国目前没有规范的环境宣传教育体系,且各级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尚未统一,对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环境教育宣传的力度和实践效果与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需要相对滞后。

2.2.2 粗放经济发展飞快,造成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为特征的工业化在推动了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源的浪费,对我国资源造成严重短缺,可持续发展压力加大。我国的矿物资源回收率只有30%,与世界上部分先进水平的国家相比低20个百分点左右。我国每创造出一美元的产值,平均消耗的能源却是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4倍甚至更多。从总体水平上看,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离落实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还相差甚远。

2.2.3 资源瓶颈突出。资源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在总量上是资源大国,但人均资源上却是贫国。一方面,我国资源种类丰富,但数量相对有限。虽然我国的煤炭资源和水资源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名和第三名,但优质化石能源却相对不足,目前石油和天然气的探明剩余采储量仅在世界排名第十三位和第十七位,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可耕用地、煤炭、天然气、石油等资源分别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5%、79%、6.5%、6.1%。另一方面,我国森林覆盖率不但低下,且分布也十分不均。我国大部分森林集中在西南和东北两个部分,其中西南占我国全部森林资源的44%,东北的森林储积量占全国的31%,而我国的其他一些地区,上海市、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森林覆盖率却仅占4%,青海省尤为严重,只有0.35%。资源数量的有限和资源的分布不均,加剧了我国人口和资源之间的矛盾,再加上目前我国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更严重加剧资源短缺的矛盾。

3 中国生态文明的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和关乎民族存亡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更高位置,并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融为一体,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3.1 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环境立法虽多,但有效的很少,仍然存有许多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要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指导思想、大政方针,加快环境法制建设。要抓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草案,例如在生态保护方面、生态损害赔偿方面等。并将其不断完善,对出现的违法行为要进行大力惩处。对现行法律、法规要加大力度执行。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不断将其制度化、标准化。

3.2 建立切实可行的环保制度

首先是要大力落实生态补偿制度,其次是相关资源要有偿使用,切实地把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起来。征收各类资源有偿使用费,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实现环境公平。自然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只有通过市场调节制定一个合理的价税,才能保障资源不被滥用,得到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3 强化政府责任机制

好的制度要有强有力的体制和机制保障,这就要求政府要转变其职能,把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履行好。要建立相关领導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发挥“指挥棒”的作用,把生态政绩作为对干部考核审计的重点内容,对不考虑生态环境只顾经济增长的领导干部,要追究其责任。与此同时,建立官员环境责任追究机制,做到谁有问题谁负责落实到个人,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制。事实证明,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与领导干部的不科学政绩观有一定的关系,部分领导干部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意识淡化,为实现经济增长而不惜牺牲生态环境,过度开发和浪费资源,当离任或退休时为得到相应的责任追究,从而影响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起阻碍作用的,由有关部门会同监察部门及时诫勉谈话;对造成后果严重的官员,要追责到底。

3.4 媒体宣传和监督

媒体应充分体现出其传播和监督功能。应积极配合政府和其他相应部门做好宣传和监督工作。加大力度宣传生态文明观,且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提升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3.5 实施绿色教育

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推动力。绿色教育就是将生态文明倡导的以保护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融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使学校成为绿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能力,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改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绿色教育着眼于提升全民素质,不分社会阶层,且充分尊重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权,实现真正的教育公正与公平。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国家,如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教育,并将此教育作为本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加以贯彻实施。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猜你喜欢
文明资源生态
漫说文明
我给资源分分类
文明过春节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对不文明说“不”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明歌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