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凌
梁晓声出身在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里,父母不能给他丰厚的物质享受,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在影响梁晓声成长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最真实的感动。
1 《父亲与茶》其书
此书以朴素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描寫了梁晓声与自己的父亲与母亲间的感人故事。梁晓声的父亲是个建筑工人,为了养活一家老少,这个山东汉子一块臭豆腐能吃三天,几分钱一份的炒菜也从来舍不得买。他也爱自己的老婆孩子,只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让他变得简单粗暴。与父亲的粗暴相比,母亲温和而慈祥,但在孩子们犯错误时,她也绝不姑息。虽然在贫困中长大,但父亲的刚强执着、母亲的坚韧乐观,却如光芒一样照亮了梁晓声的成长道路,也感动着所有读者。以下笔者将通过对梁晓声父母的相关剖析,为读者展现那份真实的感动。
2 父亲
2.1 父亲的生活原则
父亲在梁晓声心中是严厉的一家之主,绝对的权威,是令梁晓声惧怕的人,他靠出卖体力供孩子们吃穿,梁晓声又称他为恩人。父亲是个刚强的山东汉子,从不抱怨也从不叹气,他遵循的生活原则是万事不求人,以他写回的每封家信都有这样的字句:要节俭,要精打细算,千万不要东借西借。父亲身在异地,仍企图用“万事不求人”的生活原则来遥控家庭。虽然母亲和孩子们都没乱花过一分钱,作业本正反两面都写满了字,铅笔也用到只有手指长,仍借了不少外债。面对此景,从不叹气的父亲从心底发出了一声沉重负荷下泄了气的长叹,这也是父亲第一次叹气。猜想老家生活应该比城市好过,父亲带着梁晓声回了老家,却不知故乡完全笼罩在饥饿的氛围中。父子所带的三百多元钱,除了路费外全救济了故乡人。家乡的情况让父亲长叹接着短叹,提前回了西北,假期内出工是要发双份工资的。
2.2 父亲的信念
父亲六岁给地主放牛,十二岁闯关东,还被日本人抓过工劳工,多亏待押送劳工的火车被抗联伏击,才捡了一条命,所以父亲对共产党感情深厚。当得知梁晓声暂时没有入党打算时,父亲愤怒了,他教训梁晓声:你可以瞧不起我,但我不允许你瞧不起共产党,如果你不信服共产党,那就别叫我父亲。其实,父亲是误会梁晓声了,并非梁晓声不愿意入党,而是他认为自己还不合格,所以他觉得现在让他写一分入党申请书,比创作一篇小说需要更大的严肃性。但梁晓声的解释在父亲面前显得十分苍白无力,他告诉梁晓声,现在正是共产党振兴回家需要老百姓维护的时候,现在入党才能替党分担振兴国家的责任。父亲对党的热爱,朴素而又浓烈。
2.3 父亲与茶
1971年春节,父亲从四川寄回一斤茶叶,说是花八元钱买的头季芽茶,让梁晓声按地址送给某个好人。虽然按父亲给的地址去了“动力之乡”,但梁晓声未能找到那个好人,还将茶叶丢失在了公共汽车上。二年后的1973年夏季,父亲又带回一斤茶叶,并执意要梁晓声陪同再去寻找那个好人,结果是父子俩的衣服都汉湿透了,仍未能找到好人的家。1977年春节,父亲再次要求梁晓声陪他去找那个好人,并说现在的地址确切无误,一定能找到。父子俩这次真找到了那个好人,但他已长眠在了公墓中。父亲告诉梁晓声:好人当时是抗联战士,他介绍自己去日本人开的药店当小伙计,以此来搜集情报。文革中,好人也进了牛棚,但当造反派来向他核实我的“汉奸特务” 身份时,他告诉他们这身份完全是胡说八道,让造反派们不得不结束了对我的隔离审查,你也才能顺利上了大学。
3 母亲
3.1 母亲的乐观
梁晓声的母亲是一位农村私塾先生的女儿,颇识一点文字,但作为贫困家庭的主妇,她保留下的只有对困窘生活的适应和耐受力。父亲每月寄回家四十元钱,但不管母亲如何精打细算,仍是捉襟见肘,母亲于是在铁路工厂做临时工,出卖底层妇女的廉价体力。母亲是翻砂工,稍有不慎,便会被铁水烫伤,她也总是带着伤痕回家。虽然没有钱给孩子们买新衣服,但母亲希望五个孩子要从里到外穿得干干净净,所以她有空就在洗、缝、补、浆。梁晓声这样形容他的家:像窝像地窖、四壁落灰、顶棚落土。但母亲无半句抱怨,相反她拼尽她那残余的一点精力,努力使这个家多少有点家的样子。她总盼望能有人来作客,虽然并没有人来,她也不觉得扫兴和失望,而是心怀美好的愿望,满怀喜悦地劳碌着。
3.2 母亲的原则
梁晓声同学中有一个区长儿子,曾给他们吃过一个豆饼馅的包子,让梁晓声对豆饼的美味难以忘怀,于是在放学途中他抢了车夫枕在头下的豆饼。梁晓声跑回家告诉母亲,如果有人来找豆饼就告诉他没有看到有抱豆饼的小孩,可当车夫追到时,母亲毫不犹豫地告诉车夫,你追的就是我儿子。她用严厉的眼光威逼梁晓声将豆饼马上还给别人,并向别人道歉。吃晚饭时,母亲让梁晓声抬起头看着自己,严肃地告诉兄妹五人:讨饭的人可怜,但不可耻。走投无路时,低三下四也没什么。但偷和抢,就会让别人恨!别人多恨你们,当妈的也就有多恨你们。
3.3 母亲与书
梁晓声想买一本《红旗谱》,想得整天失魂落魄无精打采,于是决定向母亲要钱买书。那时母亲为了二十多元的收入,在一个加工棉胶鞋帮的街道小厂上班。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低矮,让人压抑。因为光线昏暗,每人头上都吊着一只灯泡,酷暑中让人感觉身在蒸笼,而毡絮如同褐色的雪花,在车间纷纷扬扬地飘荡,所以女工们不得不戴着口罩。她们的口罩上,都有三个实心的褐色的圆,那是鼻孔和嘴将口罩滞湿后,毡絮附在上面的结果。当梁晓声在七八十台破缝纫机震耳欲聋的噪声中找到母亲要一元五角买书时,母亲从衣兜里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龟裂的手把钱点了给他。旁边的阿姨制止说,挣钱不容易不要给小孩买闲书,但母亲仍将钱塞在了梁晓声手里,还大声回答同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普通的母亲伟大的爱,读到此真的感动万分。
(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