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玉
摘 要:目的:构建急救信息化体系,提高急救医疗救治水平。方法:结合现有医疗急救系统基本状况进行分析,首先了解急救信息化体系的作用和价值,之后提出可行的急救信息化体系建设措施,并将其应用于医院急救演练和实际工作中,了解各类措施的可行性以及实际效果。结果:通过构建急救信息化体系,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进一步保证,医院的急救工作借助信息系统可以更有序的开展。医护人员以及患者的满意度均不同程度提高。结论:构建急救信息化体系在现代医疗系统中十分必要,价值也非常突出,有效提高了急救医疗救治水平,后续工作中可以加以推广。
关键词:信息化体系;急救医疗;信息库;指挥中心
急救医疗是现代医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工作之一,内容包括治疗抢救、医疗转诊、重症监护等,由于急救患者的情况特殊,要求充分重视急救医疗工作。当前急救体系信息化程度不高,研究表明较高的信息化水平有利于提高急救医疗救治的效果,我院针对性的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一、急救信息化体系的价值
(一)提升医院建设的信息化水平
医院是重要的社会机构,其建设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院方工作能力,同时,现代社会对医疗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法提升医院建设的信息化水平非常必要。急救信息化体系的建设,一方面直接提升了医院的急救医疗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医院整体信息化水平的体现,可以带动医院其他工作整体迈向现代化。如医院统筹工作可以在急救信息化体系的基础上稳步提升、不断扩大,最终实现全覆盖。
(二)有利于规范化进行医疗工作
医疗工作的核心特色之一是高度的规范性,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按照固定流程进行工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急救信息化体系的建设,能够有效保障急救医疗工作的有序开展,并带动其他工作的规范进行。如急救设备管理,在信息化模式下,所有器具需要量、类别都有明确规定,调度上十分便捷、高效,有利于间接推動医疗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规范化,整体提升医院工作的水平。
(三)有利于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医疗工作的核心目的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在此前的常规急救系统中,相关工作能够有序开展,但如果稍微差池,就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如此前山西某地医院进行急救工作,医院血库存血不足,且院方未能及时察觉,几乎导致患者死亡、酿成重大医疗事故。在信息化模式下,与急救医疗工作相关的各项物资、材料均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查看,了解各类问题,避免事故发生,有效的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急救信息化体系建设措施
(一)建设信息库
急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核心之一是信息库,所谓信息库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急救规范层面,包括各类急救的基本流程、注意事项等;二是急救设备,包括各项用具的类别、用量以及库存信息等;三是急救人员,即本院内可以执行急救手术、管理急救事宜的医护人员。在进行信息库建设时,应根据地区多发急救情况做好准备,进行汇总,指导信息化建设工作。如某医院距离海滩较近,可能面临较多的溺水急救工作,应将溺水急救的基本流程、需要注意的问题、所用设备等给予总结,纳入信息库中,指导后续工作的具体开展。此外,由于急救医疗面临的患者类别多样,院方在强化自身专业特色的同时,也应具备基本的全方位急救能力,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1]。
(二)指挥中心信息化建设
指挥中心是在进行急救医疗工作时,对各项工作进行流程化安排、指挥的办公室,该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根据患者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安排人员及时进行处理,信息化建设的要点包括通信系统建设、物联网建设以及信息识别系统建设。信息识别系统是识别患者病状的系统,在患者入院后,首先由信息识别系统进行快速诊断,了解患者基本状况,快速给出急救方案,通信系统负责将方案通过信息化数字设备展示给医护人员,物联网则将所有急救办公室、人员连为一个整体,使指挥中心的各项指令快速下达、传递,节约时间、保证效率,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三)调度中心信息化建设
调度中心可以作为指挥中心的附属机构,如果医疗规模较大,则可以独立成为单独办公室,以确保工作的精细化进行。在独立工作的情况下,调度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物联网和通信系统。要求调度中心与院方物资管理部门、指挥中心以及急救室建立联系,当存在急救需求时,指挥中心将所需物资、人员信息传输给调度中心,调度中心与院方物资管理部门进行联系,要求提供各类工具、器械,与此同时与急救室进行核对,确保用具需要得到满足。建立调度中心的意义是保证工作精细化,避免指挥中心工作压力大导致的细节遗漏等问题[2]。
三、急救信息化体系的应用结果分析
(一)演练与应用
在完成相关建设后,要求院方对院内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首先将急救信息化体系构建的意义、作用告知医护人员,之后讲述急救信息化体系工作的具体流程、方式、特色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设备养护、工作时注意力的集中等。要求培训进行23个月,到期后对医护人员进行考核,保证其技术过关。之后将急救信息化体系投入实验,以每三天为间隔进行一次演练,收集系统工作情况,调整优化其中的不足,并调查人员的满意度。1个月后,将急救信息化体系投入正式工作。在应用阶段,共应用急救信息化体系急救57例患者,在此期间,同样记录系统的工作情况,同时调查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满意度,并进行记录分析。
(二)医护人员以及患者的满意度
1.医护人员满意度
医护人员满意度分为三个阶段调查,第一阶段为常规阶段,设为1号组,未应用急救信息化体系;第二阶段为实验阶段,设为2号组,将急救信息化体系投入试运行;第三阶段为应用阶段,设为3号组,指急救信息化体系投入使用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参与调查的医院人员均为51人 ,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级别,由满意和一般构成总满意度,相关调查的结果如表1所示。
2.患者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分为两个阶段调查,第一阶段为常规阶段,设为1号组,未應用急救信息化体系;第二阶段为应用阶段,设为2号组,指急救信息化体系投入使用后患者的满意度。参与调查的患者均为57例 ,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级别,由满意和一般构成总满意度,相关调查的结果如表2所示。
(三)讨论
1.急救信息化体系的不足和改进
在急救信息化体系的实验应用,研究人员发现系统可以实现快速反应,人员也能较快的适应工作变化,但信息库建设似有不足,尤其是信息识别系统,此前的设计中,以不同患者的身体机能概况作为识别标准,但由于很多需要急救的病人身体机能类似,但病情却千差万别,识别上经常出现错误,因此将该环节进行优化,改为人员和设备联合诊断,大大提升了信息识别系统的诊断精确性,也提升了急救信息化体系的使用价值[3]。
2.系统的价值
本次调查中,常规急救体系存在的反应速度慢、物品供应不及时、联动能力差、统筹管理不到位等各类不足得以解决,信息技术支持下,急救系统的各项工作可以规范化、高效化进行,医护人员满意度由60.78%上升至92.16%,患者满意度从80.70%上升到92.98%,提升十分明显,有力体现了急救信息化体系的积极作用和突出价值。
四、总结
通过探讨急救信息化体系构建,了解了相关理论内容。急救病人情况特殊,需要通过规范化的、及时的手段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现代医疗技术、理论以及信息技术发展为急救信息化体系建设提供了基本支持,通过建设信息库,规范工作流程等方式可以实现急救信息化体系建设,演练和实际应用则证明了上述理论的可行性,后续工作中,可以对急救信息化体系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龙春花,陈桂兰.急救体系应急能力培训的教师标准化患者队伍建设与培养[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23):21652167.
[2]刘志学.抓住时代机遇,拓展“大急诊急救体系”——访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陈玉国教授[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9):13.
[3]阳世雄,张剑锋,文育平.基于城市应急联动平台的南宁市三级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探讨[J].广西医学,2017,39(03):43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