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巧用背景的几点做法

2018-05-14 14:56连星星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20期
关键词:林子萧红西湖

连星星

一、巧用背景,诗歌诵读不再单一

对于诗歌教学,课标中明确提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领悟内容”。学生如果不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单一的诵读,只读字,没读文,无法体会诗文的情感和意境,那就达不到诗歌的教学要求。而老师一昧的讲解诗意,又违背了“自读自悟、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原则。本人在诗歌教学中适当运用背景介绍。如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时,看课题可了解是杨万里送给林子方的一首诗,这在古代文人墨客中很常见。可是,杨万里为什么要写了这首关于西湖六月美景的诗歌送给林子方呢?只为了表达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和喜爱吗?解题后立刻引出杨万里在西湖边送别他的朋友林子方背后的故事:林子方当时是专门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却要到福建省的福州做知府,相当于市长,路途遥远,官职变小。孩子们马上体会到了作为他朋友的杨万里对林子方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和从朋友的前途来考虑希望朋友留在杭州。那不希望朋友离开杭州怎么办?只能借景抒情,借用杭州的美景来留住朋友。所以作者就将杭州西湖六月的美景写得美不胜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名句就在老师介绍背景后启发:“子方,你看西湖的六月这么美。”学生马上接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你怎么舍得离开杭州去福州呢?”在师生对读中理解并熟读积累了诗歌。再如唐代张志和这首词——《渔歌子》,在作者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整首词仅有27个字,描绘了9种景物。学生如果单从感知内容的角度,很快了解了诗歌所写的内容。全诗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不是学生多读几遍就能体会得到的。在学生感受诗歌所带来的画面感后,本人引入了张志和哥哥张鹤龄写的一首词《渔父哥》“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对学生解释。张志和的哥哥担心他一直寄情山水,不务正业,做了这首词来劝弟弟。老师扮演哥哥,苦口婆心的劝“且须还”,学生就是张志和,异常坚定的回答“不须归”。再抛出话题:仅因为西湖景美不须归吗?本人再次出示词人的生平、背景。学生了解张志和不归的是朝廷,是官场,他就喜欢悠闲自在、舒适的生活。学生接着再读“斜风细雨不须归”,仿佛自己也沉浸在自由自在的生活中。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巧妙穿插背景材料的介绍,变单一的诵读为“理解性的诵读”,达到“在诵读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领悟内容”,并最终熟读成诵,使学生获得语言积累,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巧用背景,理解情感水到渠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通俗的说文本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直接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产生和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到“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發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理解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语文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本人巧用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情感,最终获得情感的共鸣。萧红《祖父的园子》一文,萧红用富有孩子气的语言,把世界是孩子心中的样子描绘出来了。在萧红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自由自在的,不受人的约束、不受自然规律的约束。单从文本看,作者作为一位成人,似乎是有悖常理的写作,写出有悖常理的大自然景物,但这正是作者心中将“自由”看得无比珍贵、无比向往自由的真实写照。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珍惜呢?本人恰当的引入了萧红的生平:萧红喜爱绘画和文学,却有一位思想保守、专制顽固的父亲。她在求学期间,父亲却令她退学与父亲选定的未婚夫结婚。崇尚自由、热爱自由的萧红勇敢的反抗了专制的父亲,逃婚了……而在当时,妇女地位低下,萧红无依无靠,流浪街头,可她为了自由,为了追求自由,终生都不曾再回过呼兰县的家。学生了解了萧红的经历,就能体会作者笔下的各种景物任性式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这是作者生活中极其缺乏的又是极度渴望的情感。在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后,学生再读“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句话,带有了随意、轻松的感觉,真自由了!

三、巧用背景,突破重难点轻而易举

阅读是学生富有个性化的行为。但往往遇到文本中重难点句子的阅读,教师要么以重点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理解感悟,要么就是采用集体讨论来代替学生的个性阅读。这忽略了学生个体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理解和体验容易流于表面。本人在学生阅读文本遇到重难点需要突破时,适当引进背景介绍,助学生一臂之力。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重点句子在于季羡林重回哥根廷后的一句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体会了美丽并没有改变,学生就能感悟德国人一如既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无私的境界。作者凭什么说美丽并没有改变呢?本人适时插入背景介绍:季羡林二十五岁留学德国哥根廷,在哥根廷度过了风华正茂的十年,哥根廷是他的第二故乡。他的足迹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他对哥根廷是熟悉的,是用情至深的,是印象深刻的。当他三十五年后重返感叹“美丽并没有改变”,将回忆与现实巧妙联系。学生自然而然回到作者的描写中去寻找美丽,就不要费尽心思解释没有改变的美丽有哪些。

广义上来说,一篇文章的背景是指作者当时写作是的社会的大环境和作者个人的经历等。再详细点说,文章的背景,它应当是所有与文章有关的材料,可以包括与文章所写人物、内容有关系的,还包括文章所写内容(事件)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作者写作时的生活状态、情感变化和作者的生平遭遇。背景既有作者细腻的感情、经历,背景又有宏大的历史社会常识。巧用背景,在阅读教学中适当穿插背景介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锻炼语文能力,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形成奠定基础。让背景在学生学习语文中发挥媒介的作用。

猜你喜欢
林子萧红西湖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西湖
雪后西湖 暖阳
Summer Vacation
萧红墓畔口占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
琴声不再响起的遗憾
西湖雪意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冬日的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