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社会竞争与发展的核心资本,其培育工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范关注。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高等教育逐步迈入了普及化、大众化阶段,生源数量增长,加大了课堂管理难度,并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风建设,降低了人才培养实效。本文基于对高校课堂管理现状的简述分析,着重就其加强措施进行了探究,以促进高校学生良好学风养成。
良好的学风建设,将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并在潜移默化中熏染着每一位学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而课堂作为高校教学的主阵地,为师生提供了聚合空间,形成了特殊的社会组织,其有效管理,将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深刻影响,是促进学生良好学风养成的必经路途。但事实上,受多重因素影响,高校课堂管理实效并不尽如意,其有关方面的研究备受关注。
学风是一种凝聚力,能够塑造良好的集体主义氛围,并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其形成有赖于高效的课堂管理。本质上讲,课堂管理即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加强秩序和效益管理,协调人事物、时间与空间等关系的过程。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其历经十二载的寒窗苦读,在迈入大学校园之后,身上的压力及负担瞬间减轻,逐渐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滋生了一些不良风气,如旷课逃学、及格万岁等。同时,很多大学生受网络环境侵染,未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心态浮躁,功利化倾向明显。对此,部分教师仍旧无法摆脱传统课堂管理意识,偏重于行为控制,忽视了对学生人文关怀,情感因素融透甚少,增强了师生间的距离感,进而影响了工作实效。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殊性,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在所难免,而有些教师采取放任的态度,过度突出了自由化管理。
2.1 转变教师角色
根据心理学家班尼的实验结论,“在教师从事的一切任务中,没有比管理极强更为重要的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管理不单单作为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高校课堂管理的实质是对人的管理,其核心目标定位是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应着力强调以人为本理念的渗透与实践。新时期,高校教师应注重完成身份角色的转变,成为博学者、管理者、引导者,科学地参与课堂管理。基于此,高校应适时组织多样化的培训教研活动,精准定位教师职能,宣导先进思想理念,引导打造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师理论知识涵养,包括专业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管理学知识等,补充他们的智能结构,提高其管理行为艺术性。
2.2 优化课程设置
良好的课堂管理环境,能够提高课堂生机活力,为实现教学目标奠定稳固的基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要注重与学生间良好的交际互动建设,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活性,加强学生自律。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学生不单是学习主体,还是课堂自我管理主体,培育其良好的自律能力,将使之终身受益,继而促进良好的学风养成。在具体践行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完成知识灌输向全面发展的转变,明确各阶段教学目标,并设置相应的探究性课题,组织学生利用所学协作讨论,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活性,减少旷课逃学等不良行为。
2.3 完善评价机制
完善的评价机制是课堂管理的有机组成,对提高学生自我认知及自律行为具有重要价值。具体而言,完善的评价机制应实现几个结合,即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等,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思想行为实际,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性地加强管理。在此过程中,高校应以发展学生为核心导向目标,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行为的考核,如出勤率、课堂表现等,并按照一定的比重融入到整体考核指标体系中,强化教师过程管理意识,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学习思想,督导其自律。同时,在具体的考核项目上,要强调教师与学生双向参与,最大限度地保证反馈信息真实性、客观性,以便于学生欣然接受,激励他们自我约束和管理,并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总而言之,加强高效课堂管理是时代的需求,更是教育发展的基本,对促进学生良好学风养成至关重要。由于大学生主观个性差异,其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在所难免,需要教师认真审视,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促进他律向自律的转化。高效课堂管理同时作为一门技术和艺术,未来的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情况,理性剖读其中存在问题,继而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治理措施。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