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喜
利用演示实验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是近些年来刚刚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该种教学方式主要应用于理科的教学当中。在当前对高中生的物理学科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相关研究者将每个课本单元配备了三及三个以上的物理实验项目,此举足以看出相关研究者对于物理学科中的演示实验的重视程度。而对于高中生的物理学科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本就是高中教育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要的一部分,可以说,对于物理学科的演示实验所进行的研究和创新,对于高中的教学活动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对于高中学生所进行的物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的妥善应用,将极大提高该次物理教学的教学质量,使得学生对于和该实验相对应部分的物理知识获得更好的理解。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于死板的物理知识有更多的应用实践能力,这种应用是可以延伸为应用于各种不断变化的习题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两部分的。基于此种情况,现对于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所应进行的演示实验的进行方式和可创新的环节进行分析,希望对于高中物理的相关演示实验教学起到微薄的推进作用。
目前对于高中生的物理学习最大的阻碍是部分高中生对于物理学科的恐惧情绪。部分学生在潜意识里已经先入为主的认定物理是个难以学习的学科,这对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有极大负面影响的,这部分学生的物理基础是极难提高的。目前很大一部分高中学生在进行物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其学习方式是通过硬背来对于各项物理理论来进行记忆,近些年我国各地物理教材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的将物理学科的综合性应用知识的比例予以提升,这就使得原始的死记硬背对于课改后的物理学科的学习效果降低了很多。目前,很大部分的中学都已经配备了自己的物理实验室,并购买了一定数量的实验材料和实验器材。但是很多学校对于物理实验所应用的器械仍有准备不足的情况发生,这就直接导致了相关演示实验无法进行,或者对于该相关部分所进行的实验的质量不足以达到应有标准,这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也是起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的。
进行物理实验最基本的前提保证,是对于该实验中所应使用的器材所进行的保证。在进行物理学科的演示实验的创新教学时,物理教师可以对于学生进行引导,开发他们的想象,以一些废旧的物料作为实验物,将其加入到实验过程之中,让其与其它实验器材相配合着完成相应的演示实验。此种创新方式的应用,对于学生对于相应物理知识的深刻理解有相当大的作用,并且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另外,此举也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从而对于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感受起到一定的积极的导向作用。
物理学科的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应在教学之前,对于该次实验所应用的全部物理知识提前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实验中的操作难点和与实验有关联的理解难点进行反复探讨,除此之外物理老师还应对于学生在物理学科方面的理解能力进行观察分析,以便将该次物理学科的创新型演示实验教学调整到最适宜学生的状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物理老师在进行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其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应该是与其所处学校的教学附件相匹配的,也就是说,当学校的相关器材无法完成教材上所应进行的实验的情况发生时,物理老师不应进行回避处理,而是应该使用现有的器材,对于教材上的实验予以重新设计,进行相应创新,争取让学生获得每一个物理演示实验的学习机会。另外,物理老师也应对学生进行实验的創新引导,让学生自身对于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并以此来对于学生的物理知识理解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提升。
创新型的具有趣味性的物理演示实验,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对于学生对于该部分知识的学习热情度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像是对于摩擦力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筷子杯子和大米的创新型演示实验所带给学生的与以往认识对立场景的现场展示,让学生对于该部分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从而拥有了比较热烈的求知欲。又像物理老师在教授电磁感应现象的有关知识时,创新出的演示实验,即使用安装了线圈的小车和藏起的磁石进行的简单小魔术,这份视觉的精彩直接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简单的实验工具却可以对物理学科的教学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物理教师在对演示实验进行创新设计的过程中,也应对所欲教授的知识进行一系列问题的预设,这使得学生从演示实验和问题回答两方面参与到课堂之中,从而使物理教师更好的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
综上,演示实验的进行对于高中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从近几次课改的情况来看,演示实验在高中物理的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重。在此情形下,保证物理学科的演示实验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是每一个从事高中物理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所应该重视的问题。而在教材的基础上,对于高中物理的演示实验所进行的创新工作,则应是由老师与学生双方面共同完成的,这些针对演示实验的创新型行为可以对学生的物理实践应用能力,起到极大的提高作用。是以,为了使学生获得更有效的物理学科学习,对于高中物理学科的演示实验的创新是一个应予以较高重视的具有极高应用价值的课题。
(作者单位:大连市103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