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娟娟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上“综合实践活动”第68—69页内容。
1 通过长度测量,使学生认识“身体尺”,了解“身体尺”的含义;
2 在实际测量中,知道自己有关“身体尺”的长度,并借助米尺比较,加深对各有关“身体尺”的理解;
3 经历实践操作活动,培养估测意识并积极应用于生活实际。
【课前慎思】
苏教版二上教材安排“我们身体上的‘尺”紧接着第五单元“厘米和米”之后,是一节实践与活动课。以往,大多数教师注重测量“身体尺”准确值的掌握,忽视学生估测意识培养;对个体“身体尺”长度差异缺乏关注,重视怎样测量的方法,忽视渗透数学学科的严谨性、科学性。为此,我在课前深思了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如何定义“身体尺”?这需要讲究:①估计结果可以不够精确,但测量过程应当规范、坚持精确。学习“身体尺”的意义正在于,凭借自身“身体尺”长度经验估测实际事物的长度。②“身体尺”不但因人而异,而且为了减少误差,需要科学地定义“身体尺”。比如,明确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拃长”,除了让学生理解定义,还要使之关注实际操作与理论定义间存在的明显差距。③只有严谨地说明定义,学生才会把握数学的科学性精神。
第三、如何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教者需要明确:首先,“身体尺”是测量精度要求不高时用到的测量方法,也便于在生活中运用。其次,把握学生对“身体尺”的需求从何而来,怎样运用“身体尺”去估计待测事物。
【教学流程】
设计说明1:本情境的创设有两个意图。第一,什么样的环境下让学生对“身体尺”的使用自然地产生心理需求?第二,如何唤醒学生在生活中用脚走路、用手臂环抱等已有“身体尺”或多或少的经验?情境的创设可以唤醒儿童潜在的经验,促发他们自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1 精准测量,理解“身体尺”含义。
设计说明2:在学生测量“身体尺”长度之前,教师让学生参与讨论,严谨地确定这四个“一”——一拃、一步、 一庹、一脚的定义。其中,①“最长”意味着“一拃”在下压时尽量压低,一庹也要尽量伸平;②强调“一步”是自然步,正常走路时的步伐,不要过大或偏小;③也要指出“一脚”存在误差,实际生活中的脚都是穿上鞋子的,鞋头到鞋跟是测量到的一脚长,比实际的一脚长要大一些。数学是一门科学,从准确的定义开始规范,学生才能体验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2.2 数据汇报,确定“身体尺”范围。
设计说明3:活动要求:首先,学生个体了解自己四个“一”的身体尺长度有多长;其次,通过四人小组统计,发现个体之间的长度存在差异;再者,全班数据汇总,儿童会发现“差异”更明显,凸显人与人之间身体成长发育等的外在因素。儿童在这一环节切身体验身体尺因人而异,需要寻求对记录数据的方法。选用“最小”和“最大”数据确定出一个数据范围,真是了不起!教师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因势利导,介绍算平均值方法,说明这是更科学的记录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如何整理、收集数据,有意识地孕育学生形成统计观念素养。
3.1 了解“身体尺”与“米尺”关系
身体尺的由来
师: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常很自然地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但各人身体尺子不一,、使用操作误差很大。随着生活实践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测量单位需要统一,逐渐发明出像米尺这样统一的测量工具。
3.2 运用身体尺工具,大胆估测
3.2.1 選择合适的身体尺。
(投影出示图片:课桌的边、黑板的长、教室的长……)
师:(指着投影图片)面对这些不同的生活场景,我们可以选择哪种身体尺去测量呢?
生1:我想用一拃量课桌边的长;
生2:可以用一庹测量黑板的长;
师:这些身体尺测量教室的长其实都可以用。但是用一庹在墙面比划,量地面长和宽,这个方法更有创意!而且要知道,同学们,在数学上测量的次数也可能影响精准度。用脚、用步测量身体尺是可以的,但是一庹中可以包含若干个脚长和步长,减少随意性,因此,用庹测量其实误差更小,精准度可能更高!
(出示软尺、皮尺、工程尺、测量轮。)
师:运用身体尺,只是在实际生活和工作实践中,不太需要精准的情况下,属于一时的应急需要。如果要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还是应当用到工具尺的。比如,在量体裁衣时,要用到软尺;工程尺用于建筑工作中;测量轮使用于测量有弯道的距离会跟着变化。
设计说明4:倡导学以致用:首先,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不仅能够会用一种“身体尺”量,还能够灵活利用多种“身体尺”加以组合使用。学生在经历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甚至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次,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大胆估测”。测量“身体尺”与“米尺”之间的数量关系,意义就在于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通过“目测”、内化“身体尺”形成直觉估测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