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如
刚上小班的幼儿,有着 “为我独尊”的年龄特点,他们是无拘无束的。对他们而言生活应该是毫无规则的,同时面对陌生环境时却有着很强烈的情绪感。面对这么一群个性十足的孩子,如果老师一味的灌输给幼儿规则要求,这会使本来对新环境就不适应的他们,更加的情绪化。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因此,在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和养成规则行为时,教师应该强调发展幼儿的自主意识,一味的说教、灌输是不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因此研究合适的标记对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是极其重要的。
1.1 选择适合小班上学期年龄阶段的象征性标记,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
我在小班上学期做过一项调查:请幼儿根据标记送雪花片回家,我将标记分为:颜色标记、实物标记、形状标记(象征性标记)。请了小班年级的5人做调查,第一次测试:1号~5号孩子对标记没有任何概念,第二次测试:还是1号~5号的孩子,但是他们有将颜色宝宝送回家的经历,本次调查目的是(1)观察幼儿对标记的原始反应和幼儿现状的分析。
1.2 选择适合小班下学期年龄阶段的规则标记,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
小班上学期已经在颜色和形状标记的帮助下,建立起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可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形状和颜色的标记幼儿能够很好地掌握,并能够经验迁移,为了更好的帮助幼儿培养起自主的规则意识,我尝试着用数量作为规则标记。
适合的标记运用,不仅帮助了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的整理能力,最先整理的是本班的玩具:娃娃家、雪花片、等随着幼儿熟悉规则,幼儿又学会自我收拾油泥、图书并对号入座。记得小班有一节归类的课,孩子就很容易的为物品归类按:大小归类、颜色归类、还有的孩子能够通过生活经验以物品的用途归类,这是我们老师所没有直接教、授的而是孩子通过生活经验和部分联想自己内化的结果,这是可喜可贺的。孩子的潜能是值得我们去期待的,作为老师面对一群可爱的小班幼儿不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催化的关系,老师就是其中的催化剂只有两者在一起才会发生反应,独自是不会发生任何作用的。
在标记的使用中,我发现不少小班的孩子还因此交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在我的追踪观察下我发现在游戏中孩子之间产生了情感的交流与语言的互动。
例1:(小班上学期)小洋和小美是都是蓝宝宝组的小朋友,在桌面游戏中蓝宝宝组孩子都是自己玩自己的,还玩的不亦乐乎。老师说:“小朋友,将一样的玩具宝宝送回它的家!”小美把手上的玩具放到了桌子上,自己做了椅子上看其他人收拾,其他小朋友将自己的玩具收拾到玩具框里。有一个孩子指着小美大声说道:“老师!她不收!”老师走到蓝宝宝组说:“小美,我们是好朋友,好朋友要一起收拾玩具。”说着老师带着小美一起收拾玩具,旁边的小洋看了看,也跟着收拾小美面前的玩具。至此以后每次收玩具小洋都会帮着小美收玩具……久而久之小洋和小美游戏时总是一起玩,虽然话不多,但是总是帮助彼此。
例2:(小班下学期)姚姚的胆子比较小,小颖的性格很外向朋友也多。在娃娃家的游戏中教师以椅子的数量限定幼儿游戏的人数要求:一人一张娃娃家椅子,才能玩娃娃家,没有椅子了就换别的玩具玩。姚姚进入了娃娃家独自抱着娃娃游戏,小颖很想玩娃娃家游戏,可是娃娃家没有空椅子了,念念不舍的小颖开口问:“我想玩”可是没人理他,接着他走到了姚姚的面前说:“让我玩玩!”姚姚没出声,小颖便将姚姚手中的娃娃拿在自己手上玩起来,胆小的姚姚满脸通红的站了起来看着小颖。老师走进说:“小颖,你有没有征求好朋友同意玩娃娃家的啊?”小颖:“我跟他讲过了!”姚姚小声说:“没有!”老师对还在抱着娃娃不肯放的小颖说:“想玩要先和别人商量,你可以先问‘等你玩完可以给我玩一会吗?姚姚说可以你再姚姚玩过后再玩,姚姚同意你就不能玩!”小颖抱着娃娃对姚姚说:“你玩玩,再我玩好吗?”姚姚拿过娃娃点点头,自己玩了起来,而小颖则选择一旁等待。没一会姚姚便让小颖玩娃娃家了。自此以后姚姚和小颖整天形影不离、在一起开怀大笑。
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标记诱发了孩子间的矛盾,又在老师的催化作用下尽然起了质的变化。在孩子的眼中自己才是最棒的,别看他们小、语言又不流畅,但是他们告状的本领很厉害,一般不会主动关注别人,只有在自己做的好别人做的不好的情况下进行向老师告状的活动。老师抓住了幼儿的关注点,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幼儿告状。孩子爱模仿,即使模仿一个小小的动作,也能不厌其烦的反复进行,这是孩子的天性。久而久之在互相有了动作的沟通慢慢的融入了情感的交流,即使不多说话,彼此之间已经产生了联系。小班下学期孩子语言得到了发展,同样在老师“催化”的作用下把矛盾用簡单的语言化解成为交朋友的途径。如果没有标记、没有规则那么孩子间友善的交流将远远小于孩子间的互相交恶行为。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大厂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