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表征的加工差异及神经机制

2018-05-14 16:38邓敏陈旭
知识文库 2018年22期
关键词:特质神经个体

邓敏 陈旭

1 一般依恋表征与特殊依恋表征的内涵

在Bowlby的内部工作模式理论中包含了两种观点:一种是根据婴儿期的知觉-情感图式来解释关系经验,这些前语言模型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另一种是根据类似于语言脚本和图式意识性的表征来定义内部工作模型。前者具有无意识的特点,可以自动化地影响我们的内隐记忆;后者具有意识性的特点,具有明确的依恋内容和情感功能,影响对依恋关系的感知、判断和解释。一般依恋表征和特殊依恋表征处于内部工作模式的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形成阶段、概括水平和抽象规则。一般依恋表征是特殊依恋表征的基础,对于特殊依恋表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不同的关系背景下应该表现出不同的依恋类型。

2 依恋表征的加工差异

2.1 一般依恋表征的无意识性和表征概括性

Johnson采用习惯化-去习惯化研究方式,考察12-16个月安全与非安全型的孩子对分离场景中积极回应和消极回应的妈妈视频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经过习惯化试次后,安全型的孩子对观看母亲分离和无回应片段比母亲重新返回和有回应片段注视时间更长,表现出了去习惯化,而非安全型孩子对此的反应相反。该研究表明,安全依恋的孩子已经形成积极回应妈妈的内在图式,因而对与内在图式不一致的信息加工表现出去习惯化。Fraley提出最初的依恋经驗将作为原型以某种无意识方式作用于个体依恋关系的发展,在生命的第一年依恋表征是天生的、前语言的,由基本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倾向组成,无需意识参与便可习得和操作,这些早期依恋经验将自动化影响个体的依恋经历。这些研究都表明了一般依恋表征对于个体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概括性,不仅仅表现在母婴关系中,而且也能延伸到个体重要的亲密关系模式中。

2.2 特殊依恋表征的内容特定性

在复杂的认知能力出现后,儿童的依恋行为指向了多个依恋对象,并发展出了不同的内部工作模式,针对不同的具体关系能够报告出两种甚至多种依恋类型。成人与不同对象间有着不同的内部工作模式,这些证据表明在一般工作模式之外,还存在着关系背景和依恋对象的内部工作模式。亲子依恋是儿童出生后发展起来的第一个亲密人际关系,亲子依恋的成分主要是信赖和亲近,青少年时期的同伴依恋则出现了亲近寻求、安全基地行为、避风港行为和分离痛苦等类似于成年人的亲密感和支持力为特征。刘阳等通过FLAI对个体初恋依恋对象进行回顾和描述,确定初恋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是初恋时与伴侣的依恋关系、失去依恋对象、与依恋对象的分离及这些经验在个体发展及个性形成中做出的描述和评价,初恋的依恋表征主要包括相遇、相知、相爱、分手和感悟等信息的基本结构。

3 依恋表征的共享加工神经机制

个体将亲近、相似或内群体他人纳入自我概念,表现为自我和他人信息加工具有相似的认知和神经过程,当参照对象与自我的关系越亲密时,自我参照效应就会减弱。恋人、母亲、好朋友等近距离他人信息与自我信息同时加工时产生了认知冲突,可能共享了相似的认知机制。

3.1 一般依恋表征共享自我表征的激活脑区

Buchheim最早采用fMRI技术讨论依恋的神经表征,被试在描述依恋相关的场景故事中激活了自己的依恋系统,并提出额下皮层会由于压制了痛苦情绪和过高估计情绪信息而卷入到情绪调节加工的过程中。一般依恋表征的神经表征,更多激活了内侧额上回、额中回和颞中回等与自我加工有关的区域。Dai等探索了个体在加工父母面孔信息时的ERP脑电成分,发现与陌生人相比个体在识别父母面孔时,P3a和P3b成分出现更显著的激活,并且大脑激活区域主要集中在额颞区域;而额叶和颞叶在个体将面孔与已有经验相关联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然而这一区域可能具有领域特殊性,Van der等采用特质判断任务对自我和母亲在不同的特质评价领域进行了核磁研究,体貌特质判断独特激活了dlPFC和dmPFC区域,能力特质判断激活了PCC和vmPFC,亲社会特质判断激活了颞叶和TPJ,研究意味着前额叶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成分,还需要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3.2 特殊依恋表征共享奖励加工的神经机制

有关情感信息加工和依恋行为的研究中,关于母婴依恋和伴侣依恋的结构像和功能像研究表明,包括腹侧被盖区、黑质、内侧眶额皮层和纹状体等的奖赏环路在加强社会连接和关系连接中具有重要的加工作用。一项研究亲密关系的研究发现,对比恋爱伴侣和亲密朋友的画面,在双侧AC、中脑岛、尾状核和壳核有更强的激活,Bartels和Zeki研究了妈妈观看自己孩子、熟悉孩子、好朋友的图片,将熟悉的人作为对照,观察脑区激活的差异,发现前面几者的脑区激活和浪漫依恋的关系类似,进一步对比了母爱和浪漫爱情的神经表征,两种依恋都激活了重叠的区域,重叠区域有纹状体(壳核、苍白球、尾状核),中脑岛和前扣带背侧。

4 小结和展望

4.1 一般依恋表征的内容表征探讨不足

一般依恋表征集中于对自我和他人可得性、安全性的一种假设,具有泛化表征和无意识性。已有研究采用RSQ量表测量个体的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代表了对于依恋关系中的自我和他人表征的脚本知识,具有一定的无意识成分在其中,但是其表征的内容非常单一。王争艳,吴东红在成人依恋访谈的基础上对访谈资料进行转录,建构了4个分量表10个维度的依恋表征测量工具,问卷的分量表模型拟合指数较好,可以在未来研究中用于一般依恋表征的测查。近来关于社会认知功能的研究表明,温暖性特质的加工在他人模型中具有加工优势作用,那么这一优势是否存在于依恋关系中还需要未来研究的进一步验证。

4.2 一般依恋表征和特殊依恋表征的一致性研究还很不足

一般依恋表征和特殊依恋表征在无意识加工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内部自我-他人工作模型对于特殊依恋表征的信息加工具有指导作用,其个体的内部工作模型对于这些特定关系表征加工将发生怎样的作用,这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面。一般依恋表征对特殊依恋表征的预测作用和调节机制如何,是否存在不同层级结构的一致性,还鲜有研究进行探讨。

4.3 一般依恋表征和特殊依恋表征共享神经机制的功能异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尽管一般依恋表征和特殊依恋表征都具有各自的共享加工神经机制,但是其共享机制还存在特异性。综合对比判断父母、伴侣、好友和熟人个性特质时的脑成像机制,发现两个系统并不完全一致,其中vmPFC和avMCC、pgACC在伴侣条件下激活最强,而父母和好朋友在颞叶内侧和前部激活更强,vmPFC对于关系亲密的他人表征,有着更加强烈的激活。这些研究意味着依恋表征存在着特异性加工的神经机制,就前额叶在依恋表征中的作用而言,对107项有关自我和他人进行特质判断时的核磁成像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自我和他人特质判断的情况可以被mPFC的背外侧-腹外侧轴定位所预测,因此自我和他人表征在mPFC区域的激活应该被认为是一个成分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模型,mPFC在表征自我和亲密他人的过程中存在着功能特异性,这些功能的特异性是可能意味着加工内容的领域特殊性。

(作者单位:1西南大学2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特质神经个体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神经”语录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喜新厌旧与神经特质有关
你看见了什么
跟踪导练(三)(2)
“神经”病友
Crying baby mammals all sound the same to Mama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