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漪佳
历史教材编写的核心在于对真实历史的呈现与反馈。但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中美两国历史教科书往往有着不同的叙述方式和历史观点。两国之间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和历史观等的差异,使其历史教科书传递的价值取向有所区别。而这种价值取向,会深刻影响下一代对历史的认知,对他国的印象与态度。探讨历史教科书背后的价值取向,有助于从多角度看待历史,了解两国文化认知与教育理念的异同,也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与理解。
由于美国并无统一的教科书通行制度,各州在教科书的制订、修改、出版、选用等一系列程序上自由程度较高,多以政策和出版商经济利益为主要条件选取教科书。从资料的可获取途径、教科书的通行程度等因素考虑,笔者最终选择了麦格劳·希尔(McGraw-Hill)版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The American Republic Since 1877》与中国最为广泛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之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进行比较。
在具体比较内容选择上,作为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战后期(1941-1945)对环太平洋诸国尤其是中国和美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中发生的太平洋战争(包括抗日战争等)直至今日仍深刻影响着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冲突。而对战争的叙述和评价,正是历史教科书编写时最注重的部分之一。对比中美两国历史教科书二战后期部分的编写内容,能较为直观地审视两国历史教科书的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教科书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其内容与形式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价值取向也为教学目标左右。
2017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最新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该标准希望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其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而在“改变国际秩序的两次世界大战”章节,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综上可见,中国高中的历史课程主要是为提升学生历史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建立基本的历史学科素养,再进行深层的情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人教版的历史教科书遵循此教学目标,首先是运用大量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以及图片。在描述二战中国战场这段历史时使用 “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个带有明显情感取向的标题,内容主要以时间为线,叙述日本军方的罪行和中方的爱国抗战斗争。其次,附有资料卡片提供相关史实史料,强化学生相关方面的学科素养。最后,进行战争的分析和总结,强化抗战的意义和升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
美国于1994年颁布《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并于1996年公布修订本。美国的历史课程教学目标和中国一样,也非常重视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和精神方面的教育。
标准把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别分为9个时期和10个时期。各时期之间虽有某种程度的交叉,但总体上它们把人类历史处理成一个延续不断的历程。其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部分分别是美国史中的“大萧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史中的“半个世纪的危机与成就”。
标准中提出有助于历史学科发展的五中思维能力,即:时序思维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分析与历史解释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分析历史问题并做出决策的能力。标准中不仅清晰地呈现出这五种能力的概念,更对其本质加以说明。这五种能力正是美国历史课程所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和学科技能的培养。
此外,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也非常注重公民意识,多元民族意识以及爱国主义情感的培育。它强调历史在课程在公民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历史课程让学生认清自己的历史背景,并且培养自己的历史和政治素质,成为一个热爱祖国的“国家的公民”。学习历史也有助于公民了解自己根在何处,了解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位置,促进其“个体”身份形成,树立良好价值观。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永恒主题,而历史教科书在任何国家都是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思想意识培养和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工具。中美历史教科书都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注重学生对本国历史的理解,加強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认同感。同时,人文主义也是历史教学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两国教科书中,特别是在二战这个章节,都极其重视人道主义教育以及个人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
同为爱国主义教育,中美两国在教育思想和教学目的具有一致性,但在具体的历史教科书编写方面,两者还是有各自鲜明的特点。
第一,从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来看,中国历史教科书,特别是必修教科书,总体还是比较浅显的,按照时间顺序将整个战争特别是中国战场上的过程,平铺直叙展现给学生,篇幅相对也较少。而美国历史课本(专门讲述美国历史的《THE AMERICAN REPUBLIC SINCE 1877》),使用较长篇幅讲述这段历史,有战争过程的描写,包括几次重要的战役,也有战时日常生活以及备战情况等爱国主义运动的讲述。这种差异有其内在原因,一方面,中国历史较为悠久,且中国高中历史教学没有使用中国史世界史两类教科书,因此每个历史篇章的比重不易过长,也较为简练纲要;另一方面,中国在二战中是在本国国土与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其日常生活与战争紧密结合,而美国的战争是分区域的,其本土未受到大面积侵略,日常生活虽深深收到战争影响,依然能开展一些文化体育活动,因此教材中对本土生活会有专门的章节来叙述。
第二,在教材的编写方式、语言表述与内容选材层面,两国教科书也存在差异。总体来看,无论是讲述侵略者的暴行还是全民族抗战或是个人的牺牲奉献,
中国教科书多不会涉及太多历史细节,往往平铺直叙,爱憎分明。而美国的叙述方式则不同,开头以罗斯福总统的战争宣言奠定激昂的爱国基调,行文充满情感,娓娓道来,内容大多是正面的内容,但也有例如日裔美国人受到不公正待遇之类的“阴暗面”,试图引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可以看出,中国教科书是希望通过直接快速的方式,運用文字和史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美国则更倾向用一种慢节奏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内在情感与情怀来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当日本袭击珍珠港时,许多西海岸美国人迁怒于日裔美国人。暴民袭击日企和日裔家庭。银行不会兑现他们的支票,食品杂货商拒绝向他们出售食物。”
两国也看重对人文主义的教育,中国教材通过描述日本军方对人权的践踏,世界人道主义给予中国的支持,引发学生思考人权与人道主义问题。在一些战役中也会突出一些个人英雄形象,例如枣宜会战张自忠。而美国作为热衷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国家,非常强调对个体的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二战章节有单独的一篇《A Day for Heroes》(英雄们的一天),描写美军在诺曼底登陆战中的英勇作战,体现对每个参战军人的赞扬,也彰显对英雄的推崇。其中有一句话令人影响深刻:“Every man who set foot on Omaha Beach that day was a hero.”(每个踏上奥哈马海滩的人今天都是英雄,都值得被赞扬。)
教科书作为教学活动,尤其是学校教学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依托教科书教授知识,学生阅读教科书获取信息,因而教科书的选用,教科书的编写结构、教科书的内容筛选,都会对使用教科书学习的群体产生深远影响。而教科书的价值取向,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更是决定教科书内容的关键因素,奠基教科书编写的基调。
总的来说,中美两国的教学目标都着眼于学生历史学科技能的培养和学生爱国情感塑造这两方面,并且都注重多元化和多民族化的认识。此外,两者都较为关注本国历史教育,例如二战部分,两者都分别强调本国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两者在教学目标实现上存在不同之处。中方的教科书比较提纲挈领,偏好通过总结意义和升华价值观来对学生的爱国情感与价值观进行强化。美式的教科书则更为感性,没有特别的意义总结,而是通过带有丰富情感的语句感染学生的爱国情绪,强调将战争的过程包括一些细节呈现给学生。
此外,虽然方式不同,两国在历史教学中对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的重视都是显而易见的。而在这方面,中国教科书可从美国借鉴之处在于,可以多一些故事,多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多一些细节与角度,给学生多一些情感感染与思考空间。让学生对历史的印象,不只是冷冰冰的数字或者是大段意义性的文字,而多一些鲜活的色彩,让爱国和人文主义情感真正深入进学生的心中。
希望通过对中美两国历史教科书中价值取向的比较,由教科书的差别一窥中美两国的历史文化差异,吸收美国历史教科书编写中值得借鉴之处,进一步优化我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与叙述方式。让历史教科书不仅仅是本教材,还是帮助学生构建正确价值观和历史观的人生读物。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