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教育策略

2018-05-14 17:19陈阳
读天下 2018年20期
关键词:教育策略因素

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以及相应的对策研究一直是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重要课题,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人们对于公共健康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的重要意义逐渐显现出来,同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及进展。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因素;教育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可谓幼儿身上常见的一种行为,更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与品德的发展与形成都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还会为教师与家庭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贵阳市第一幼儿园一分园中班存在的几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析与研究,总结现阶段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与产生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以便在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时候予以科学、合理的指导,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人格特点与健全的身心。

一、 研究概况

(一) 问题的提出

课题开始之前,笔者对有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文献做了统计与分析,目前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以及十分详尽,研究内容也比较深入,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这样几点问题:

现有的文献资料中对幼儿攻击性的理论阐述十分详尽,但是大多数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或者问卷调查法,试验方法操作复杂、使用不便再加上个人因素导致结果与实际相差甚远,问卷法广而不深、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观察法与案例分析法融入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中,研究将会更加全面。

笔者认为,有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管是普遍存在性行为,还是极个别的案例,对于研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都十分有利,尤其是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更加需要理论指导,再加上相应的实践。然而,事实情况是实践层面相对较少,因此,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展开改课题的研究,通过对贵阳市某幼儿园中班幼儿的观察与研究,总结出造成贵阳市幼儿园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根源,并针对产生的因素提出教育策略。

(二) 概念界定

攻击性行为在心理学中的定义是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故意与攻击性目的的伤害性行为,这种故意的伤害主要包括身体的伤害,例如拳打脚踢,语言的伤害,例如辱骂、嘲讽等,还有间接的心理的伤害,例如在他人背后传播不利于他人的语言、为他人造谣生事。此外,还有一种是有伤害他人的想法,但是没有为他人造成不良后果的也是攻擊性行为的一种,不过小朋友在一起玩耍,处于游戏的目的对小伙伴进行推拽行为则不属于攻击性行为。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来看,前者比后者要严重得多,更需要幼教工作者的关注。所以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正确认识和分析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寻找出原因,及早采取措施,使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三)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现状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派的观点认为,人有两大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攻击属于死的本能,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倾向。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是对立的,人只要活着,死的本能的表现就会受到生的欲望的妨碍,从而对内的破坏力量转向了外部,以攻击的形式表现出来。儿童的攻击表现就是源于儿童的破坏性本能。

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认为,攻击和争斗是一种本能,但不是像弗洛伊德所言的是指向毁灭,而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他相信,攻击是动物、也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人类要想避免战争等不良攻击性行为,就需要多开展冒险性的体育活动,以耗散攻击本能。儿童的攻击也是源于人的一种自我生物保护本能。

德国心理学行为治疗师安妮特·卡斯特-察恩(2010)指出,小孩子想知道他们有多少权力与影响力,他们需要父母作为练习反抗的对象。这种乐于反抗的天性是人类与所有哺乳动物的共同点,行为生物学上的专业概念叫做“攻击性社会探索”。孩子会探索他们的影响力在自己的社会领域里能到达多远,能在谁的身上发挥什么效应,如揍人、咬人、坐在地上耍赖尖叫等,孩子试着做出这类行为是完全正常的。

加拿大暴力行为研究学者理查德·特里姆布雷认为两岁左右的孩子处于最易发怒的阶段,同时也是人类攻击意识最强的年龄。他证明人类从开始呼吸第一口气时就具有感觉愤怒的能力,一个4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表达愤怒。等他们进一步具有控制手臂和腿的能力的时候,孩子踢或咬的时候明显增多。等孩子两岁时,以发脾气为表现形式的暴力行动达到顶峰。据特里姆布雷观察,一个典型的两岁的孩子每做四个动作,就会有一个带有暴力倾向。到3岁的时候,成人的许多动作孩子都有能力做了,但他们的暴力行为反而开始下降。幸运的是,两岁大的幼儿尚不能给人类造成太大的危害,但如果不及早帮助他们控制愤怒情绪,等到他们长大成人恐怕为时已晚。

上述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人性本能阐述了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必然性,从这个角度来讲,“攻击性行为”应该是个中性词,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理解的贬义词。

二、 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一) 研究过程

1. 被试

本研究利用观察法,对我园中班幼儿通过近100小时的现场观察,共观察到43起的幼儿攻击性行为。

2. 研究变量与测量工具

儿童行为量表—攻击分量表

儿童行为量表由Achenbach编制,适用于4~16岁儿童青少年(本文主要是针对毕节市某幼儿园中班幼儿,在使用范围之内),主要用于评定儿童行为问题和社会能力,目前是国际上最常用的儿童行为评定量表。量表为3级评分形式,“0”表示无,“1”表示偶尔或轻度,“2”表示经常有。被调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分量表得分≥中国常模的第98百分位数,则评定为具有攻击性行为。

3. 研究程序

(1)主试培训

主试为研究这本人与学前教育学专业的3名本科生。试测之前对主试进行统一的培训。首先,针对同伴提名法,让主试熟悉故事内容和配套图片的选择。经过培训后的主试均能够达到施测的要求,如能够清楚有趣的讲解故事内容、熟练的选择图片。其次,为顺利完成问卷调查法,对主试进行严格统一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熟悉问卷、统一问卷发放方式、答题方法及对问卷内容的解释、突发事件应对策略等,培训后的主试均能达到施测的要求。

(2)试测程序

同伴提名法是在幼儿园班里的图书角进行个别施测。进行正式访谈时,主试应先从与每个行为故事相对应的四张图片中选取受侵害幼儿性别与被试相同的两张图片,然后随机呈现攻击者为男孩或女孩的一张图片作为该故事情境的配套图片,告诉被试:“这里有一些图片,一会我会给你讲一讲图片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并且会问你一些和图片相关的问题”。然后,随机给幼儿讲述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财物攻击和关系攻击的4个故事,每讲完一个故事后问幼儿:“你觉得咱班的小朋友有没有像故事中这个小朋友一样的,他们是谁呢”。幼儿每回答一个,主试随时记录,同伴提名要求幼儿至少提名3位符合要求的幼儿。

本研究所有问卷调查均取得幼儿园、家长的同意。幼儿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由教师在办公室作答,分两个下午进行,每次时间约60分钟。情绪调节策略问卷由母亲作答,在施测前主试将幼儿编号写在装有母亲问卷的信封上,在家长接孩子放学时,主试对照儿童姓名和编号将问卷发放给家长,并简要介绍本次研究的目的、答题要求和方法,由母亲匿名填写,第二天早上统一上交班主任老师,收齐后由研究者统一收回。

(二)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结果

1.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测量结果

研究共设置了四种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景:身体攻击、语言攻击、财务攻击和关系攻击,关于具体的故事内容在与教师访谈以及对幼儿的观察中总结完成。首先对毕节市某幼儿园的14名幼儿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其次,整理已有的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结果,调查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整理调查问卷,共有15个项目,请27个幼儿教师利用3点计分法对幼儿攻击性情景发生的经常性程度进行评定,1表示很少发生,2表示有时发生,3表示经常发生。最后根据教师评定结果得出四类攻击性行为的典型表现,并且借助幼儿的理解能力与实际生活情境进行故事改编。正式测评之前,在毕节市某幼儿园选取中班幼儿10名进行预备研究,对行为故事的内容及表述方式进行统一修订,最终确定四个攻击性行为故事的正式测评内容,见表1。

为了方便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从中班教育读物中选择男女儿童图片配合故事内容进行绘制。尽管每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类型包含一个故事,但是攻击者与受攻击者分别是不同性别的幼儿,所以每一种故事情节需要配4张图片,共计16张图片。

2. 自我控制能力的測量结果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测试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问卷调查问题,测量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四个方面。问卷的内容一致性、信任度为0.89,再测系数为0.72。该问卷采用5点计分法: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不太符合、3代表有点符合、4代表比价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然后测量的结果是什么?)

通过相关的分析考察常见的四种幼儿攻击性行为与自我控制能力所包含的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幼儿身体攻击与财物攻击分别是与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以及自我延迟满足间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在-0.18到-0.25之间。言语攻击与除自我延迟满足之外的三个维度相关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而关系攻击与自制力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其他维度都无关联(见表2)。

为了进一步研究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对攻击性行为的预测作用,我们对两个变量包含的所有因子进行了回归分析。分别以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财物攻击、关系攻击为因变量,以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和自我延迟满足为预测变量进行分析(见表3),结果发现,自制力、自觉性和坚持性均可以向预测身体攻击和财务攻击;自制力、自觉性和自我延迟满足对言语攻击有显著负相预测作用;然而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和自我延迟满足却无法预测关系攻击的发生。

结果发现,只有发泄策略进入回归方程,并且回归方程很明显,换句话说,发泄策略的运用能够显著地正向预测幼儿的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财务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发生。

(三) 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研究,以及对幼儿的日常观察总结出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家庭因素

(1)家庭的教育方式与家庭氛围

自我国实施计划生育以来,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六个大人围绕着一个小孩在转,都是想方设法地去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久而久之,造成了小孩娇惯、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的性格,我园中班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这些学生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与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那么这部分小孩就会不分场合地点的攻击他人,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还有一部分小朋友尽管自身并没有攻击性行为,但是在家长的恐吓、打骂的教育方式之下,给小朋友带来了不好的示范,久而久之,幼儿就学会以这样的方式处理问题;另外,还有一部分家长害怕自家的小孩在幼儿园中受到别人的欺负,就给小孩灌输欺负他人的想法,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之下,幼儿就形成了攻击的习惯。

(2)不良榜样的模仿

很多研究表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观察习得的结果,幼儿在这个时候是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的,只会一味地模仿,所以,对于他人攻击性行为很容易就模仿。此外,家长以暴力的手段教育幼儿,也会为幼儿带来模仿的机会,从而形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的时候,如果有不如意的事情就会以攻击的方式处理问题,而学校中如果老师也以攻击学生的方式来处罚犯错误的学生,这也会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机会。通过对我园中班的学生的了解中得知,很多幼儿之所以会攻击他人就是跟自己的父母、老师学的,他们以为这就是正确的处理事情的方式。

2. 遗传因素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遗传因素引起的,幼儿遗传了一部分先天性的攻击性行为的基因,在后天的环境影响之下,经过刺激之后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比如,在中三班有这样一位小朋友,平时是以为非常乖巧的小朋友,但是,也是因为这样,很多小孩会经常欺负他,某天,这名小朋友在受到其他几位小朋友的攻击之下,突然向其他几位小朋友发起了进攻,打伤了其中的一名幼儿,后来通过他的老师得知,在一次家访中发现这名小朋友的爷爷有着轻微的攻击性行为,父母怕小孩在爷爷的影响之下也会成为这样的人,所以尽量减少爷爷与幼儿的单独见面,即便是见面,也尽量不让爷爷教育小孩。

3. 幼儿园教育

在我园中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幼儿在幼儿园中与老师感情交流较少,尤其是集体生活时间较短的幼儿,尤其希望教师能够多关注一下自己,然而,因为幼儿多教师少的情况,导致很多幼儿的心灵受到了冷落与孤立。这种情况之下,幼儿以为通过攻击性行为可以引起教师与同学的关注。另外,教师的不公平待遇,也会引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有发现有些老师对待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待遇,这样的情况之下,很容易为学生造成心理影响,久而久之幼儿就会有自卑心理的产生。

4. 同伴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加,同伴成为影响幼儿的重要的因素,甚至有些时候比家长与教师的影响还要大。如果被同伴拒绝参与活动之后,很容易引起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受到同伴的拒绝之后,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受到了限制,他们对于自身的行为控制能力与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同时,由于被拒绝的幼儿往往认为别人都是怀有敌意的,因此会更加频繁地使用攻击手段。

三、 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策略

(一) 给幼儿以良好的榜样示范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是天生的,而且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作为教师和家长都有责任加强自身修养,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应提供互助合作的平台,让幼儿通过模仿和学习身边的好人好事,培养其谦让、合作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当某个幼儿出现谦让、互助、合作等行為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以确定一个正确的榜样,通过强化而形成固定的适应社会的正确行为模式。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应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其正确解决冲突的方法。教师和家长一方面要加强自然修养,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或恶意攻击;另一方面也应及时地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矫正的重点不在训斥、批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在于及时使孩子明确非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和方法。

(二) 引导幼儿进行移情换位,培养幼儿丰富的情感

移情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情绪体验发生质变的结果,指个体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立场上,对他人情境进行积极与共、平等分享和迅度应答的深层体验过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攻击者在看到受害者有明显痛苦时往往会停止攻击。然而,攻击性很强的幼儿则不然,他会继续攻击受害者。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技能,不会同情受害者。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使孩子明白攻击性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导致严重后果。然而利用角色扮演法,让那些爱欺负人的幼儿扮演挨打者的角色,让他们细心体验一个被欺负的心情,想象自己挨打的恐惧、逃避、驯从甚至悲伤委屈的情绪反应,要求将之表深出来,经过这样的角色扮演,从而抑制自己的攻击冲动。

(三) 培养幼儿的自控力

既要让幼儿对侵犯行为感到忧虑不安,又要培养他们的同情心,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地位,设身处地体会受害者的痛苦,认识到侵犯行为所带来的恶果,学会对攻击行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从而有效地抑制攻击行为。幼儿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获得行为准则和社会技能的,而游戏训练正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利的良性的社会互动环境,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学会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学会建立和维护秩序,学会等待、轮流、合作、自律等社会技能。

(四) 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

1. 创造非攻击性环境

人总是在一定环境中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的家庭、社会环境必然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幼儿攻击性行为许多都是从环境中习得的,若想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就要创造非攻击性环境。

首先,家庭对幼儿成长的影响不容置疑,只有温暖、平等、友好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正确的教育方法,幼儿才能在其中健康正常的发展。其次,作为幼儿学习生活的学校,其校风与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关系密切。学校应为幼儿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使幼儿的心理得到满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平等对待每个幼儿,尊重幼儿,鼓励幼儿和其他幼儿正常交往,引导幼儿与人友好合作。对于个别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应及时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使其尽快消除攻击倾向,远离攻击性行为。再次,幼儿较强的模仿性使其更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因此电影、电视、游戏、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中不良的暴力等内容都应远离幼儿。

2.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远离“污染源”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激发幼儿同伴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是幼儿养成良好品质的重要条件。幼儿动画片、图书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有益工具,针对幼儿教育的特殊性,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正确利用以上工具的益处,避免其负面影响,教师和家长都有责任帮助幼儿挑选适合自身年龄特点的动画片和图书,从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让幼儿远离“暴力污染源”,从而远离攻击性行为。

(五) 提高幼儿的认识水平

幼儿攻击性行为多与其认识水平较低有直接联系,幼儿往往对来自同龄伙伴的信息以自身为中心做出判断。如果一个幼儿对别人的行为判断为敌意的,那么其行为就会表现出攻击性;反之则不会发生攻击性行为。然而,幼儿之间很多攻击现象的产生都是因为彼此没有搞清楚“他行为”的动机是什么,而一个攻击性强的幼儿往往会用敌意性的动机去判断别人的动机,这样“他攻击”的次数和被攻击的次数都在增加。因此,在实践中要教育幼儿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同伴引导他们学会了解别人行为的动机是什么,提高幼儿的判断力,设法让幼儿明白打人、推人和抢夺等行为是不对的,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省,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讲故事等游戏形式激发幼儿对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以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四、 总结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会影响幼儿个性、身心健康和品德的发展和形成,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重要指标。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高有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具有面对现实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关心他人、社会、同伴的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自信、自主、自强的人格品质,这意味着,幼儿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总之,对幼儿不良攻击性行为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有利因素,正确引导和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培养幼儿健康良好的个性,让幼儿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贺琳霞.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预防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08(8).

[2]吴霞波.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正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8(9).

[3]于光芳.如何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J].甘肃教育,2008(7).

作者简介:

陈阳,贵州省贵阳市,贵阳市第一幼儿园一分园。

猜你喜欢
教育策略因素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