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桂英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幼儿园数学教学正是顺应“以幼儿为学习主体”的教育思想。它主要是让幼儿通过摆弄材料和学具,在活动中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由教师“教”的过程转变成为幼儿主动“学”的过程, 幼儿学得轻松愉快,没有任何压力。在实践中, 我发现数学教学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 以往, 我们在开展数学活动时,基本上都是采用“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模式,形式单一枯燥。如果使用这种“灌输式”的方式让幼儿学习抽象的数学,必然会使幼儿丧失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我们可以为幼儿提供蕴含有关数学概念属性的各种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尝试、探索,获得体验。幼儿在做中玩,在玩中学,不但调动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积累了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例如,为了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我设计了“喂食”这一游戏,请小朋友把长方形的小卡片喂给长方形宝宝吃,把圆形片片喂给圆形宝宝吃,把梯形卡片喂给梯形宝宝吃,在这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孩子们习得了相关经验。这样学习,不但萌发了操作的兴趣, 而且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使教师“教”的过程转变为幼儿主动“学”的过程。
二、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期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为主。过去的集体授课形式,教师演示教具,幼儿听,即使偶尔有操作,也是教师讲后,集体统一用具,统一操作。 这样, 不仅不符合幼儿思维的特点, 而且会阻碍幼儿思维的发展。而数学教学,是以幼儿为学习主体,分组多形式自由选择操作学具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例如,中班幼儿按颜色、形状进行分类时,我不仅制作了各种颜色的形状卡片,还收集了各种颜色的豆豆、瓶盖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幼儿们将红豆、红瓶盖、红色的圆纸片一一放入贴有红色标记的盒子里,他们反复摆弄,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需要进行比较、辨别和区分,最后归纳概括。这样,促进了幼儿大脑的活动,使大脑积极思考,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三、有助于进行个别教育
幼儿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孩子思维敏捷、感悟快,一点就通;而有的孩子思维迟缓、感悟慢,总不开窍。 而数学教学,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可以按能力强弱开展分组教学。为了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老师就要让孩子进行有层次的练习,既可以让孩子操作难易不同的有层次的材料,又可以让孩子按不同的要求进行练习。例如,在中班复习几何图形中,下组要求把图片按形状分类,中组要求把图形二级分类,强组是根据标记贴图形或根据图形贴标记;下组做完可以玩中组,中组做完可以玩强组,强组做完可以帮助下组。这样, 促进了每位幼儿在不同的水平上都得到发展,而且培养了互助精神。 在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因材施教,专心辅导个别能力差的幼儿。例如,在排序活动中,傅德恒既不动手做,也不敢问老师。通过观察,我发现他对操作不理解,于是我对他适当指导。当他做对一些时,及时加以表扬鼓励:“傅德恒真聪明啊, 能自己做了。”他高兴地看了我一眼,接着我期待地说:“自己做好吗?”他满怀信心地操作起来,并且很快做对了。活动结束后,他还对别的幼儿说:“老师说我聪明呢!”
四、有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数学教学,不但可以发展思维,而且可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由于是小组游戏学习形式,幼儿不但兴趣浓,而且能满足幼儿与同伴交往的需要,培养友好协作的品德。在大班,我们设立了一个数学活动区,区内有各种接力卡、扑克、棋类等,幼儿必须共同遵守一定的规则,否则就玩不成。在操作中,能力强的帮助能力弱的,操作完后,通过收拾学具放回指定的地方等都培养了幼儿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五、有助于语言的发展
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幼儿既动手又动口,不但发展了思维,而且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3的组成分解中,通过分组操作:取物分解、剪格子、盖印填补数等分解组合式,然后指导幼儿观察分合式有什么规律,两组分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有的幼兒说:“左(右)边的数逐渐增大,右(左)边的数逐渐减少。”有的幼儿说:“两组分合式的数字相同,位置互换……”幼儿知道了规律,在后来的数的组成分解中,幼儿都能很快地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写出分解组合式。这样,不但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促进了直接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不但符合幼儿学习特点,而且还可以发展智力、培养幼儿创造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教得轻松愉快,幼儿也学得积极主动。但数学教学活动,需要大量的操作材料,而这些材料需要教师花心思去制作,才能为幼儿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