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民 王鹏
摘要: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一种发病率高、易于传播的接触性慢性传染病,往往呈散发或者地方性流行。主要在春、秋季节发生,通常是幼猪发生,其中体重小于30 kg猪的发病率最高。只要发病就会造成生长发育缓慢,饲料转化率下降,严重影响养猪业的经济效益,现阐述该病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药物治疗;免疫接种;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8. 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3-0087-01
1 流行病学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可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单一感染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而导致的非进行性萎缩性鼻炎,另一种是由于混合感染产毒素多杀巴氏杆菌而导致的渐进性萎缩性鼻炎。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I相菌分布比较广泛,且在没有症状的猪群中也存在。病菌主要以飞沫的形式在猪群中蔓延,导致任何年龄的猪都可感染,但仔猪最容易感染。该菌具有较弱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如在56℃温度下处理30 min就能够失去活性。另外,该菌非常容易被其他动物媒介传播。基本上各个猪群都存在该菌,但致病程度有所不同。相比于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产毒素多杀巴氏杆菌的流行范围较小,通常是病程持续时间较长或者有病史的猪群中存在,主要在机体的扁桃体中存在。健康猪群通常是由于引入或者购买携带病菌的仔猪、种猪或者公猪而引进产毒素多杀巴氏杆菌,病菌主要存在于带菌猪的呼吸道内。该菌对碘酒、氨水、次氯酸钠、酚类等消毒剂敏感。存在于动物粪便中的病菌能够在1个月内保持感染性,而在60℃温度下处理10 min就会失活,尤其在0.5%苯酚中作用15 min就会失活。
尽管任何性别、年龄的猪都容易感染该病,但易感性最高的是哺乳仔猪,尤其是小于3周龄的哺乳仔猪更容易感染,症状较重。在多个品种中,易感性较高的是长白猪等,往往呈地方性流行,具有高发病率,但死亡率相较低。一般小于1周龄的仔猪具有更高的感染率和发病率,且一般经过几周就会出现鼻炎症状,导致机体生长发育缓慢。病猪、带菌母猪以及其他动物都能够携带病菌。母猪患病后,非常容易导致后代仔猪感染病菌,主要是经由病猪、带菌猪及其鼻分泌物排出病菌,并以空气飞沫通过呼吸道感染。一般来说,舍内卫生条件恶劣,饲养密度过大,饲养管理不当,通风不良,以及长距离运输等应激因素,都能够诱使该病发生。
2 临床症状
病猪在临床上通常会表现出呼吸困难、嚴重咳嗽以及频繁打喷嚏等症状,且往往有分泌物从鼻孔流出,经常用鼻子拱地、撞墙,持续发出鼾声等,并由于发生鼻炎而处于躁动不安的状态。随着感染时间的增长,以上症状会不断加重。经过2~3月,病猪面部就会出现明显变形,尤其是鼻甲骨处会发生严重萎缩。
3 实验室诊断
细菌分离培养。用棉拭子取病猪的鼻腔黏液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恒温箱内进行48 h培养,可见培养基上长出的乳黄色的扁平菌落,中心隆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黏稠,并发生β型溶血。挑取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大量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菌体两端钝圆。
生化试验。挑取菌落,经过纯培养用于生化鉴定,发现该菌无法使碳水化合物发酵,可使尿素分解,可利用柠檬酸盐,氧化酶阳性,V-P试验阴性,石蕊牛乳呈碱性反应,半固体培养基上长出漏斗状菌落,三糖铁生长较差,无法生成硫化氢,免疫血清凝集试验阳性。
4 防控措施
药物治疗。氟苯尼考治疗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效果较好,病猪可按每10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 mL 30%氟苯尼考针剂,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同时,配合采取药水槽疗法,这是由于猪的口鼻相齐,从而在饮水时容易使鼻子接触药液,进而促使高敏药物能够直接到达病灶,这也是治疗该病最有效的一种给药途径,治疗效果非常好。也可选择使用普通的高敏药物,如双链季铵盐,并配合使用碘溶液或者聚维酮碘消毒液,添加适量水配制成浓度为0.2%~0.5%的药液,添加在水泥槽中任其自由饮用,连续使用5~8天。
免疫接种。猪群可适时免疫接种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灭活疫苗来预防发病。一般来说,青年公猪和初产母猪适宜在进入猪场时进行首免,经过4~6周进行1次加强免疫,接着按照猪场中制定的免疫程序进行接种即可。全部经产母猪(包括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母猪)以及全部种公猪每次适宜接种l头份疫苗,4~6周之后进行第2次接种。在第2次接种经过3个月,对妊娠母猪还要再进行1次接种,一般选择在分娩前30~40天进行,所产后代仔猪通过吮食初乳可避免发生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种公猪每间隔6个月进行1次免疫接种。
加强饲养管理。猪舍要选择在背风向阳处建设,保持舍内环境卫生良好,确保圈舍干燥、适当通风,同时圈舍及饲养用具要定期进行清洗、消毒。猪场最好采取自繁白养,引进仔猪时必须经过严格检疫,且到场后至少经过21天的隔离观察,确认健康无病后才允许混群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