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何会害怕真相

2018-05-14 17:50柳森
新传奇 2018年25期
关键词:恐惧感围观谎言

现实中,往往越接近真相,人们就越感到害怕。而人们之所以害怕真相,一方面是因真相可能会牵涉更多的麻烦、更大的责任、更残酷的现实;另一方面,人们害怕真相,往往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

越接近真相,越感到恐惧

真相是指一个问题、现象、事实的真实状态。然而,现实中,往往越接近真相,人们就越感到害怕。因为真相往往和想象南辕北辙。

人们之所以害怕真相,也是因为那可能会牵涉更多的麻烦、更大的责任,甚至是更残酷的现实。比如前不久日本的一部电视剧《非自然死亡》,剧中的法医们面对的是尸体,解剖的却是整个社会的恶:医学院的草菅人命、传染病的社会责任、底层工人的过劳死、校园欺凌、出狱人员的亲情建设、职场上的性别歧视……面对这样残酷的真相,人们内心的恐惧感是无以言表的。

此外,在发现和面对真相之前,我们都会有一种未知的恐惧感,因为最终的真相也许是皆大欢喜,也许是残酷无比,也许会改变你现有的一切。带着各种未知的瞎想和猜测,随着真相的慢慢接近,恐惧感也就会逐渐增强。

那么这种对真相恐惧背后的更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德国心理学家弗里兹·李曼认为有这么几方面:一是害怕自己失去一些东西,也即表现为潜藏在意识底下的一种逃避;二是害怕发生意想不到的改变;三害怕自己想要的结果或者现实无法实现,换句话说,只是自己无法接纳这个真相,进而将排斥的部份自我化为外在恐惧。

相比真相,人们有时更倾向谎言

真相和谎言,你会选择哪一个?很多人选择真相,因为谎言无处不在,他们不愿被欺骗。可是,有时候,真相比谎言更伤人。所以,有些时候,人们宁愿选择相信谎言,进而去说谎,也不愿意面对真相。

美国曾有一档热播闯关节目“真心话大冒险”,节目中嘉宾们为了夺得高额奖金,不惜说出真相使家人和朋友遍体鳞伤。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真话不能起到“良药苦口”的作用,而并未违背善意的谎言,可能成为避免伤害的强心剂。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获悉真相的结果并不會比被骗好上许多。这就像人们常常说的“凡事有度”,要求绝对的真相,就跟置身只有谎言的世界一样,有多难受,可想而知。

但是,有些人对周边苛求诚实的同时,却都在为自己的处境撒谎。比如在喜欢的对象面前故意隐瞒情史、想获得一份工作时虚构职场经验、为了搞好人际关系假意夸赞闺蜜并不理想的着装、甚至只是逃避家务时对妻子谎称自己身体不适……

说谎的本质是欺骗,可为何人们还为这种不道德的行为乐此不疲?这或许能从弗洛伊德曾经提出“防御机制”(即自我将可怕、难堪之物控制于意识之外以减少或避免焦虑的装置)中找到蛛丝马迹。说谎者在日常需求中,一方面产生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则发自保护他人的善意。

同样,人们有时候不愿面对真相,或者害怕真相,同样是一种“防御机制”。如果真相令人痛苦不安,人们往往会选择拒绝、逃避。美国的一部电影《黑客帝国》,就是一部很好的探讨真相作用于人的电影,在这个蕴含心理需求的哲学命题中,有人必须获得真相,哪怕真相是一片荒漠;但也有人在得知真相后,选择了继续最初的安逸谎言。

“真相大白”后为何总有反转

人们之所以有时候害怕面对真相,是因为有些时候在“真相大白”后会有所反转,几经反转,人们更多感到的是无奈和无所适从。

如今人们面对公共舆论,总有一种众声喧哗的感觉。其实质,是人们在接近真相的路上,听到的“杂音”、接触到的“杂质”多了。特别是一个热点事件出炉之后,数以百万计的围观者参与热点事件的关注和评价,形成众声喧哗的氛围。由于热点事件引燃之后,人们关心的主要不是真相本身,而是各自心目中的真相,于是,真相更多时候被大家的口水淹没了。在真相尚未浮出水面之前,围绕真相的舆论则成了人们兴趣的焦点。这就造成舆论替代了真相,舆论也干扰了对真相的追问和打捞。让舆论而不是真相本身,占据了公众的关注视野的中心。

众声喧哗干扰了对真相的追根究底,热点替代了真相,大家都簇拥、围观舆论热点,忙于追逐热点,造成真相来不及展开,就被人们赶潮的脚步丢在脑后了。

此外,伴随着热点层出不穷的现象是,起初,很多人更多感觉到观点表达、情绪释放的自由和快感;但随着所谓“真相”几经反转,人们更多感到的是无奈和无所适从。比如,注意力的无目的耗散;又如,真正应该被追问和深究的问题,往往才开了个头,就不了了之。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涛甫指出,现在的互联网上有一批不好好说话的人,还有一批不愿意听别人好好说话的人。这两种人交叉感染,形成恶性循环。在互联网上,越是剑走偏锋的观点和言论,就越容易引起围观和追捧。

究其原因,在信息严重超载的语境下,对于信息选择的成本就很高。由此,那些扎眼的、识别度高的信息,就容易被受众捕获,引起较多关注。“标题党”就利用这种机理,剑走偏锋,语出惊人,意在提升识别度,引起更多人的围观。于是,越来越多人提高发声的分贝,绞尽脑汁抖机灵,抛出惊人之语,制造轰动效应。

所以,很多时候,“真相大白”后又总有反转。人们还没有从几经反转的“真相”中走出来,其他热点又走马观花般地一个接一个地换,搞得大家眼睛很忙,头脑却空空。

(《解放日报》柳森/文等)

猜你喜欢
恐惧感围观谎言
创意谎言
谎言
学会与恐惧感共舞
个体感知行为对公共舆论的影响
朋友圈,欢迎围观
学生经常性迟到的问题研究
The Easter Parade
奇葩百分百
揭穿谎言
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