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跃红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这是一位学习比较好的男生的妈妈打来的,她抽泣着,情绪非常激动。我不知发生了什么,耐心地等待着。“他怎么这样对待我?平时我不让他做什么家务,都是我把饭端到桌上。我不让他玩手机,说了他几句。他不仅与我拌嘴,而且连着两次推我,把我推倒在沙发上。我怎么养了个这样的儿子!老师,你说说他,学习好不好倒是其次。”我知道这并不是一个特例。孩子本身的问题往往折射着家庭教育的问题。
《朗读者》播出的第三期,麦家朗读的自己写给远行的儿子的一封信和朗读前的采访内容,深深地刺痛了我。彼此间明明是相爱的父与子,可偏偏心与心之间多了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个悲剧。
我的学生与麦家的儿子、我的家长与麦家他们遇到了相同的问题。“青春期的叛逆”成了每个家庭似乎都难以避开的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孩子习惯与手机对话,与同学对话,回家后把房门一关进入自己的世界,视父母如不存在。这样的家庭,父母、儿女都是有问题的。学生、家长是问题的两端,心结必须解开,沟通才会畅快。于是我开了以“沟通与爱”为主题的家长会,我先给家长放了麦家的这段视频,当即就有家长落泪。麦家的悲剧为什么会在无数家庭重现?
我告诉家长:教育好孩子,注定是一个漫长和艰辛的过程,更要学会自我成长。家长与孩子要经常沟通,善于表达自己的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智慧、情感都是从父母的根上伸展出来的。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一定都有一定教育策略的父母。我给家长提出了改变心态的建议:成长比成功重要;经历比名次重要;付出比给予重要;对话比对抗重要;激励比指责重要。家庭和谐是改变的根本。
我又召开主题班会,给学生同样放了麦家这段视频,经统计,我班与麦家的儿子有类似经历的超过30%。我对孩子们讲了父母们的内心真实的想法,他们在生活中的不易與煎熬,学生们受到极大触动,讨论极其热烈。如:
“在这场父与子的爱与恨中,我们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不能因为青春期的到来而理所应当地放纵自己,而是应把青春期的到来看作成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珍惜父母陪伴。”——贾宸昊
“即使开了门,情况也可能不会有什么改变。紧锁的房门看上去是冰冷的,但却是他脆弱内心的一道防线。在他把自己关起来的日子里,也许会经历孤独或忧伤,但是这些因素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谁也没有错,只不过相互之间,缺少了一分耐心、一分理解和一分信任。这就是成长,一切的一切最终都会过去。”——张晴乐
……
这些孩子的认识并不在一个水平上,也不可能在一个水平上,但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内心,或许懂事,或许还有许多对家长的不理解,但若将教育持续下去,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那一颗心灵,那一个人,那一个家,那一个世界在悄然改变。
点评一
在无助中寻找办法
如果我接到家长这样的求助电话,我也会和刘老师一样耐心地听家长把事情说完。此时,我一般不会对家长所说的内容作出评判性分析,如在这则案例中我不会顺着家长的叙述来说儿子的不懂事,因为这样做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通常此时我关注的是家长内心的诉求,人也只有在被理解和接纳的状态下才能走出负向的情绪状态。以上接纳情绪、宣泄情绪是第一步,为建立良好沟通关系做好了铺垫工作。
正式沟通开始,我会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导向,逐步帮助家长具体化她的目标。首先,我会用一般化技术来让学生的母亲重新认识儿子把她推倒在沙发上的这件事情。一般化技术就是大多数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在这则案例中,我会跟她说大多数家长在孩子的叛逆期里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类似的情况。这样说的好处是,让她感觉到不是她一个人遇到这种情况,大家都有这样的困扰,这样的叙事方式会有效地降低求助者的无助感,让家长认识到,问题是问题,人是人,家长就可以更好地专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
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寻找过往成功的经验,让家长觉得我能行。心理学上有个角色效应,你认为他行,他就行。通常这时,我会问家长,“有没有你儿子玩手机时,你提醒了他,他就放下来或是跟你说玩一会就不玩的时候呢?”这样做是帮助家长回忆过去处理类似问题的成功经验。通常家长一定会找到一两次这样的例外。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当时的细节,通过家长的描述,我们可以和家长一起捕捉一些关键性要素。亲子关系是个系统,某一个人的改变会影响到另外一个人的改变。我们要在家长的叙述中去捕捉当时家长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是在什么时候说的等关键性要素,这些都有可能是影响到她的儿子把手机放下来或是隔了一会工夫放下手机的原因。这则案例中没有更多的细节,也许当时儿子在玩一个很开心的游戏正要赢了,而妈妈的阻止让他很愤怒,而有可能这几天考试不顺利和家里人又拌了嘴等,所以一个小的冲突就点燃了潜在的火药桶。而之前可能是在亲子关系比较好的时候,在儿子心情也很好的时候,妈妈说儿子别玩手机,儿子很快就把手机给收了。这样一对比,妈妈可能就会明白,自己也是有过成功处理这种情况的时候,自己当时是怎么做到的,之后再次处理这样的情况,家长自己就可能明白下次说的时候要选好时间节点,要观察孩子的状态等。
当家长的自信心被唤醒之后,接着我用“目标—资源—一小步”来做个收尾工作。只有家长自己想出来的目标,他们才更愿意去执行。有了上述工作的铺垫,这个时候我会问家长,“现在你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假如你今天遇到的问题都解决了,你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我会让家长具体描述自己的目标,越具体越好。目标可能会有很多,不可能一下子解决很多,这个时候,我会让家长选择最想解决的那一个。如在这则案例中,母亲不希望孩子玩手机,其实她想要的可能是孩子学会合理分配玩手机和学习的时间。我会通过询问,逐步确认理清她的目标,并且把目标用一个正向的描述方式表达出来。若是负向的描述,家长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阻止行为的发生。而当用正向的描述时候,可能就会去思考,我们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管理时间。之前是彼此对立的关系,而现在成为合作的关系。幸福就是转念之间的事情。
当目标确立后,我就会进一步引导家长去思考可以利用的资源,并引导家长从目前能够做到的地方开始改变。因为家长是求助者,所以改变还是从家长开始为好。作为老师也不必急于把学生请过来和老师来沟通。因为这个毕竟属于私事,学生可能也不希望老师知道。作为老师,谁求助,解决谁的问题。这里还有一个细节需要补充说明下,案例中家长提到孩子连吃饭都是家长给端到桌上的,可见家长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这其实也折射出家长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孩子的自我效能。而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也会在某些方面去提醒家长,“我长大了,我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我们的家长却没有察觉。如在这个案例中,孩子可能也无意识地在传达这样的想法,也就是心理上说的每一个错误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未被关照到的需要。世界上没有一件事只有负面而没有正面,家长越是较早地从孩子的错误行为中捕捉到他们背后真正的需要而修正自身的教育方式,他们越是能够获得期待中的亲子关系。我会鼓励案例中的母亲试着多让孩子在一些问题上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孩子多些选择权,多参加一些家庭事务,从小的改变开始,有时候慢就是快。
——陈斌(就职于南京江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全国优秀班主任,班级微电影的推动者,所带班级全部荣获江苏省先进班集体称号,参编《优秀班主任都是沟通高手》等丛书。)
点评二
班主任在亲子关系建立中可以有哪些作为?
首先来看看好的亲子关系有哪些特点?
一、孩子与父母之间有亲密的互动。孩子放学回家,乐意见到自己的父母,乐意与父母分享他在学校的所见所闻,乐意与父母一起参加亲戚朋友的家庭聚会或者是户外活动。
二、孩子非常在乎父母的感受。看见自己的父母生活艰辛,就会暗暗下决心努力成长,今后要让父母过上好日子。或者是父母希望自己取得好的学業成绩,就会努力学习。
三、孩子会遵守父母定下的规矩。父母定下的规矩一旦被自己所接受,就会老老实实地遵守,并谨记父母的教诲。即便青春年少一时糊涂违了规,也会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努力改正其错误。
四、孩子会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一旦得知父母的身体出了问题,表现出极大的伤感,并且为了能让父母的身体快速好转,会突然成长起来,挑起家庭的担子。
五、孩子会主动讨父母欢心。生活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中的孩子,一般都心态阳光,性格优良,很有上进心,情商比较高,与同学相处很和谐,与老师相处也很友善,顶嘴、对着干、一意孤行等行为基本不会在这些孩子身上发生。
那么,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是不好的呢?生活在亲子关系恶劣的家庭中的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会是怎样的表现呢?
一、拒绝与父母交流沟通。二、常常游荡在外不归家。三、违反家庭规则无视父母存在。家长明明立了规矩,但随意违反,并且还振振有词。家长一旦干预,就跟家长对着干,甚至冷战、干耗。四、跟父母顶嘴或者对着干。五、离家出走或者沉迷网络。六、聪明却拒绝学习。七、父母对孩子长期冷漠疏离。这种恶劣的亲子关系主要是父母心智不成熟造成的。他们对孩子的接纳度低,看不见孩子的存在,对孩子的反应不能及时做出回应,导致亲子之间冷漠。
生活在这样的亲子关系家庭中的孩子,在学校就属于不良行为多发人群。性格外向的,表现出叛逆不羁,挑衅寻事,随意违反规则,甚至对他人还有一定的攻击性。承认错误很快,再犯错误更快,显得自负盲目。性格内向的,则闷声不语,自我孤立,合作性特别差。这类孩子不打架滋事,看起来无风无浪,但自我攻击比较频繁,表现出自卑怯懦。还有一种在精神上表现为麻木不仁,非暴力不合作。
我们常说,任何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必定有一对有问题的父母。没错,事实就是这样。哪些渠道可帮助这些“可怜”的父母重建亲子关系呢?
一、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理念上的重建。我以班主任的身份与家长打了20多年的交道,我可以很客观地说,绝大多数家长本心上都是想做好家长,但多数时候事与愿违,为何呢?因为这些家长根本就没接受过专业的训练,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做家长。他们所习得的家庭教育理念多数是从其父母那里得来,粗暴、简单、落后,甚至反人性。这个时候,家长需要的是帮助而非指责。我们必须告诉家长:孩子出现问题不怪孩子,根源一定是出在家长身上,所以只有家长改变,孩子才会改变。关键是如何改变?以下几个理念可以参考:
1.爱而不溺。爱孩子,但不溺爱孩子。孩子既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又不会被爱所包围。他们的身心就比较自由,对于他人愿意付出自己的爱。
2.亲而不密。与孩子亲近,却又能保持适当的距离。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一定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不必将孩子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
3.放而不纵。家长懂得放手,但又能立下规矩不放纵孩子的不良行为,不但不会令孩子叛逆,还会赢得孩子的敬重。
4.支持但不挟持。支持孩子的决定,但不因此挟持孩子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孩子一旦认定你对他的支持是有目的的,他就不会跟父母一条心了。
5.民主但不甩手。在家里形成民主气氛,家中大事小事都尽可能让孩子参与,但不可以拿民主作为由头把所有决断都交给孩子,自己做甩手掌柜。
6.信任但不放任。对孩子充满信任,相信他能管理好自己,也相信他能通过努力达成自己的目标。但是,信任不是放任,因此,父母在信任孩子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动向,及时做出准确的回应,给予恰到好处的指导。
二、向家长传递亲子关系重建的具体做法。家长毕竟不是搞教育的,他们虽然知道转变教育理念很重要,但要把理念落地,他们就茫然了。通常情况下我建议家长这样做:
1.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温和、慈爱地跟孩子说话,并且是蹲下身来与孩子平等对话。认真聆听孩子讲话,及时做出准确的回应。
2.爱孩子不可有附加条件。不论孩子美丑、好坏,都要爱他,真心爱他,而不是孩子考出了好成绩才爱,听从父母的话才爱,这种带有附加条件的爱,会冷却孩子爱父母的心,并且孩子一旦视为正常,待父母老了,他的爱也是有条件的。
3.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比如孩子有些笨拙,做事不够快,反应不够灵敏,学习成绩不够好,体育运动不协调等。这是孩子本来的样子,家长要接纳。
4.不跟青春期的孩子较劲,理解他们在身心变化时产生的各种困惑,给他们恰当的指导,但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表现为急躁的时候,家长要平和;他们平和的时候,家长要适时地对其不良行为进行矫正。总之,家长不能和青春期的孩子对着干,而是要适当地妥协。
5.每天与孩子至少要有一次诸如拥抱、摸摸头、抚抚肩等肢体接触。肢体的接触是最能感知爱的方式。
6.每周至少要有三个晚上与孩子共进晚餐。有科学研究指出,父母经常与孩子共进晚餐,亲子关系更为和谐,孩子的行為表现会更符合社会规范,学习成绩也会大幅度提升。
7.每周至少能安排一次机会与孩子一起玩,如骑车、跑步、打球等。父母在孩子生命成长的参与过程中,会带给孩子许多美好的体验,他们对父母也会更依赖。
8.在孩子面前赞美自己的配偶。如果你爱你的孩子,那你就一定要爱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所以身为人父人母,绝不可以在孩子面前贬损自己的配偶,而是要竭尽所能地赞美,为配偶在孩子们面前立威。父母关系和谐有爱,孩子不左右为难,亲子关系就会和谐。
9.孩子看书、写作业时,不在孩子面前刷手机。既然要给孩子立规矩,身为家长又不守规矩,哪天孩子坏了规矩,你张口就骂,亲子关系就被骂坏了,并且孩子还是不守规矩。
10.做一个学习型和成长型的父母。郑渊洁有一句话我非常赞同:最好的家教,就是闭紧自己的嘴巴,迈开自己的双腿,走好自己的人生路。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教材,也是范本,父母都在努力成长,力图变成最好的自己,孩子会差到哪里去?
三、根据学生年龄段给家长推荐深入浅出且有较好做法的家庭教育书籍。比如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美国作者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张文质老师的《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等。最好是以亲子阅读形式展开阅读,要求家长写出阅读心得,以沙龙形式进行阅读交流。
除此之外,班主任也可通过班会课,让学生学着体谅父母,学会爱父母。也可开展一些亲子助推活动,让父母与孩子互相走近,倾听对方的心声。
——钟杰(深圳市光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全国知名班主任,广东省第三批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发表教育教学论文近200篇,出版教育专著1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