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些老外爱在中国闯红灯?说到底,是因为我们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杜绝这种现象不仅要健全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更重要的是营造遵纪守法的大环境。
外籍人士公共场所吸烟被处罚
7月16日晚,深圳第二轮控烟战的第9场督查活动在宝安区打响。在一家东北饺子馆,几位顾客正点燃香烟向外国朋友展示“好客之道”,见到执法人员后发觉情况不妙,立马掐灭了手中的烟。然而这名外籍男子出于语言障碍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仍大大方方地抽烟。
面对镜头,这名外籍男子有些尴尬,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愿透露自己的国籍。朋友们起初觉得有趣,还有些“幸灾乐祸”。随后几名顾客对执法工作十分不配合,一名男子情绪激动大喊:“拍什么,你把人家老外吓到了。”
执法人员表明,拍摄过程会尊重个人的隐私,同时这也是调查取证的过程。然而该外籍男子用英语说道:“这非常非常的愚蠢!”
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宝安分局福永所执法员李川表示,依据属地原则,外籍人士在中国境内与中国公民平等地适用法律,在中国境内犯法要依照我国法律处理。
执法人员随后对该外籍男子出具了控烟执法文书,并对该外籍男子处以50元的罚款。据悉,这也是深圳市开展控烟督查活动以来,首次对外籍人士作出处罚。
社会法治环境造成人们行为的不同
大部分老外在他们本国其实是守规则的。我们可以推想:来到中国之后,他们发现“规则”在中国人眼里都是摆在纸面上、口头上的东西,不必太在意。于是,原本潜藏在他们身上的“自由”本性得以解放,而一旦被从规则中“解放”出来,他們就做得更肆无忌惮、变本加厉,因为他们尚且掌握不好“守”与“不守”之间的分寸。
比如同样一个人在国外从不闯红灯,在中国见了红灯他敢闯,这就是社会法治环境造成人们行为的不同。
说到底,是因为我们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安顺表示,现在我们有些法律法规没有健全,有的已经落后于形势。尤其在处罚方面,有的没有处罚手段,有的震慑不住违法行为。“比如闯红灯,几年前罚100块钱,威慑力很低。现在北京闯红灯扣6分,罚200块钱。12分就吊销驾照了,这样威慑力就高了。”
营造遵纪守法的大环境
王安顺认为,民众的素质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一是靠教育文化,二是靠法治,在法律的框架内形成一种习惯的做法,变成一种文化、一种素质。
2003年非典期间,为遏制随地吐痰,多地出重拳、借助高罚款来约束这一不良行为,先是某地抛弃了“天安门吐痰事件的0.5元罚款标准”,把随地吐痰罚款额度提高到了50元,并收到不错效果;接着上海哄抬“价格”,罚款额度被提高到200元,效果显得更是惊人;再后来一个城市竟开出了随地吐痰千元“天价”罚单,并引起巨大轰动。按道理说,千元罚单应当收到千倍抑制随地吐痰的社会效果,但让人惊异的是,相较于上海等城市,该地随地吐痰者面对如此高额罚单,竟无动于衷。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大出人们意料的情况?其实细想原因也简单:如此“兴师动众”仅仅为了对付一个随地吐痰陋习,是否有点过了?随地吐痰毕竟只是一个不良习惯,设定如此高的成本和代价,结果是使执行变得特别困难,执行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变得不足为奇了,于是,吐痰者依旧,预期的社会效果也彻彻底底地“归了零”。可见,立法是一门科学,单纯倚靠不断提高的违法成本来获取越来越高的社会效益,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
以闯红灯现象为例,我们常常会看到,母亲拉着懵懂儿子的手要闯红灯,儿子会说“不行,老师说了要遵守交通法规,不能闯红灯”。其实这种话,妈妈也听她的老师教导过,只是,社会不良习惯沾染了妈妈,她的好习惯也被侵蚀了,所以,培养遵守交通法规的习惯要持之以恒。我们也不难看到,在十字路口司机多半会选择守法,而且无论有没有行人,有没有警察,这一来是电子监管的作用,但不能不说相对于行人,司机受到的教育更多也是重要原因,所以,培养遵守交通法规的习惯要做到人人参与。有人说没有养不成的习惯,只是看你养不养。
其实,从小学到中学,学校在进行交通守法教育方面是付出很多心血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只不过他们的心血,往往因社会整体交通意识淡薄,而被渐渐稀释了。如果政府部门承接一下责任,让孩子们走出校园之后,仍然维持遵守交通法规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个热情,把宣传培训工作做得更细、更深,让遵守交通法规的好习惯成为一种令人称颂、尊敬的美德,那么社会上具有遵守交通法规好习惯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并逐渐形成辐射效应。
(《广州日报》2018.7.1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