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要练习计算速度,写数字的速度和清晰度、心算的思考方式也要练,就连算盘放的位置都有严格规定。写数要又快又清晰,达到一秒写五六个数字,有时一天要写完一支圆珠笔……这样才能成为军中的“神算子”。
中国人民解放军珠心算队成立于1994年,他们先后20多次参加国家及世界珠心算比赛,荣获189个奖项,多次蝉联世界珠心算团体及个人全能冠军,创造了世界和国家珠心算所有项目最高纪录。并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珠心算纪录,是一支不折不扣的“珠坛梦之队”。
人机对决:心算“完胜”计算器
武汉市汉口罗家墩,军事经济学院一座普通两层小楼。门口,一块铭牌上写着“解放军珠心算队”。中国乃至世界珠心算的奇迹,就诞生在这个不起眼的角落。
教室里,10个穿着军装的娃娃兵,10副算盘。他们中最大的19岁,最小的仅11岁。“准备!”珠心算队教练王卫达一声令下,10个小兵迅速低下头,双手提起,悬在小算盘上。“1850389+3943456-34259279……”教练快速报出一串听起来让人眩晕的数字,这是一道由20组4-8位的数组成的加减混合运算题。
“35739038!”長期同堂训练的队员们,步调几乎整齐划一。记者看看时间,从看题到写出结果,只用了12秒!“这不是最快的运算速度。”王卫达说,同类的加减混合运算题,有的队员能在5秒内心算出正确答案。
近日,该队举行了一场人机对决。一块题板上,18行数字密密麻麻,从上到下,从0到9,这串“数字阵”看得人眼花缭乱:89247651+23.48×59723-42875093……
“开始!”教练一声令下,队员抬起头,在题板上一扫而过,仅仅10秒,写下答案:353251.453。
整整2分钟后,计算器得出同样的结果,心算“完胜”!
央视实测:大脑和常人没有区别
看珠心算队比赛,很容易联想到世界百米决战——毫秒之间,不断突破。但也有例外,2002年,在首届全国珠心算比赛中,队员朱庆瑛曾创下国内人脑运算最快纪录:120个数字的加减混合运算,仅用4.5秒!这一神话,12年来无人能破。
“神算子”是天生神童,还是有特异功能?2008年,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曾试图破解这支珠心算队的奥秘。他们邀请该队的队员们赴清华大学和中科院,参加了脑电波、记忆量表和功能性核磁共振3项测试。
脑电波测试发现,他们的大脑和常人没区别。只是普通人在计算时,大脑活动的区域显示在左侧,右脑几乎没有任何活动显示,而珠心算队员在计算时,大脑活动的区域在大脑右侧,而且非常强烈;计算的难度越高,这里活动越强烈。
当年,清华大学附属玉泉医院脑外科主任医师周文静在分析核磁共振结果后认为,经过长时间的锻炼,队员的左脑和右脑形成了默契的配合,造就了心算超人;同时,从小接触计算,所以大脑用于计算的区域会增加。
没有捷径:一天写完一支圆珠笔
既然这些娃娃并无特异功能,那么,要通过怎样的训练,才能如此精确、快速地运算?“‘神算子不是一天练成的,除了付出时间和汗水,没有捷径可走!”作为教练,王卫达目睹了一批批队员的成长。他说,这些队员都是从全国各地挑选的尖子,八九岁入队后开始系统、科学的训练。他们几乎没有玩的时间,白天在地方学校学习文化知识,晚上和周末进行珠心算训练,寒暑假更是训练的黄金时段。
第一堂珠心算课,都是从纠正队员的不良运算动作和习惯开始。这个过程,有时长达一两年。
首先要过“拨珠指法”关。王教练介绍,打算盘的规范动作应该是用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拨珠,右手为主、左手为辅。如果指法不对,就算结果正确,也要重做。
不仅要练习计算速度,写数字的速度和清晰度、心算的思考方式也要练,就连算盘放的位置都有严格规定。写数要又快又清晰,达到一秒写五六个数字,同时数字之间必须断开,不能连笔和潦草。世界珠心算比赛全能冠军、队员徐美多为训练写字,经常半夜躲在被子里给自己“开小灶”,一天要写完一支圆珠笔。
长大以后:陆续考入理想大学
这支所向披靡的珠心算队,队员从何处选拔而来?离队后又到何处去?
先说选拔。选拔往往从当地儿童珠心算比赛的苗子中着手,他们大多上小学前就接触珠心算,有一定基础。对于感觉有灵性的孩子,再出题给他们做。
加入解放军珠心算队要办入伍手续,接受军事化管理,吃得了苦:平时不能外出,不能随意打电话;两年回家一次,不允许父母陪同学习……
珠心算队成立以来,已培养队员三十多名,包括朱庆瑛、王青、元红花等11位单项世界冠军。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的娃娃兵也陆续长大、离队。他们当中不少人考上了名牌大学,还有的在读研究生。
据介绍,约有3成队员大学毕业后在地方或军队从事财务工作,比如元红花是军事经济学院财务管理系教员。“珠心算作为一门技能和方法,对现在的工作、生活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元红花说,如果是从事财务工作,珠心算的作用更明显,以报账为例,有时发票多、涉及人员多,靠手工在计算器或电脑上输入,不仅慢还容易出错,而如果会珠心算,看一眼就能得出结果,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
(《解放军报》2018.1.9、《湖北日报》2014.7.2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