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众多的群众文化活动中,表演唱占有重要地位,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近几届的全国群星奖音乐类比赛中,更是涌现出大量优秀的表演唱作品,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因此,如何创作出形式多样并极具感染力的表演唱作品,值得我们探索。
关键词:表演唱 群众文化 训练 探索
一、表演唱的组成
表演唱是形体表演与歌唱相结合的一种舞台表现形式。表演人数在3~10 人,要求演员既能表现出优美的舞蹈动作,又能很好地进行歌唱,注重作品的整体效果,从而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在作品把握方面,可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并根据独唱歌曲改编的重唱作品以及流行歌曲中的多声部组合作品等进行演唱。近年来,表演唱越来越多地在各类晚会、比赛中展现,受到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二、表演唱的训练
表演唱的训练可分为歌唱训练、声部训练和舞蹈表演训练三部分。
(一)歌唱的训练
(1)呼吸。歌唱是呼吸的艺术,它是歌唱的关键环节。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歌唱的支持力。歌唱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呼吸,它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带有技巧性的呼吸。可以用“闻花”的状态来训练:想象自己处于一个美丽的花园之中,深深地闻了一下鲜花的香,这样吸的气才深。身心体会上完全放松,腰周围向外松开,体内空间增大使气息很自然地流进去。这样的吸气既松弛又适度,胸有宽敞感。用这种吸气的感觉来歌唱,气息通畅,声音圆润。(2)咬字。咬字时,字头要准确、清晰、真切,唇音用力部位在唇上,上下嘴喷口要有力清晰。舌音着力在舌头,牙音字用力部位在牙,齿音字用力部位在上下齿间,喉音字用力在喉。字腹要保持不变,咬准字头后,几乎同时通过声母与韵母的拼读将字音发送出来。在练习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训练方法,如把嘴张大,以夸张的、慢一些的速度来朗诵歌词,还可以找一些绕口令来练习,把自己没有咬清楚的字录下来,反复听并单独练习。(3)发声训练。练声可以选择发“咿(yi)”“哎(ai)”“啊(a)”音,并用同一唱名做八度练习,加强呼吸控制力,使呼吸、声带的闭合和咬字三者结合起来,逐步获得圆润、明亮的声音效果。在练习中声区时减小音量,多采用“熬(ao)”和“呜(u)”音,放松自如地进入歌唱状态,松弛地进行演唱。
(二)声部的训练
表演唱的作品一般分为二声部或三声部。首先,音准是声部训练的前提,可以通过音阶视唱练习逐渐过渡到各声部的旋律视唱练习。其次,要注意节奏的准确性和音量的控制,声部音量的大小要均匀,换气要统一。声部间的协调配合与音乐的处理,要严格按照谱例进行训练。
(三)表演的训练
这里说的表演是指在表演唱中加入动作。不同风格的作品,要进行不同的表演。比如欢快的歌曲,动作要活泼、动感,还要根据作品的需要加入舞台造型与队形的变化。训练时要注意面部表情与形体动作相结合,不要急于边唱边跳,要精心设计舞蹈动作,并把动作做连贯到位,表演成熟之后,再进行与歌唱相結合的训练。
三、在活动中的实践
用表演唱这一表现形式进行展示,笔者第一次探索还是在参加辽宁省第九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笔者选择的作品是朝鲜族民歌《吉祥谣》,在原创的基础上加以改编,改编为3个人表演,并分为3个声部。作品注重舞台的画面感,前奏由3个人做好定位造型,然后进行队形的变化;进入歌唱部分,表演的动作增加了朝鲜族舞蹈的元素并与歌曲内容相符合;间奏部分队形转换,变为一人领舞二人配合的舞蹈表演;结尾部分的表演与开始相呼应,最后以造型结束歌曲。整首歌曲节奏欢快,边表演边演唱,确实增加了歌曲的难度。我们在排练的过程中,深刻地分析作品,了解作品的表演,反复理解作品的深意,用大量的时间熟悉舞蹈动作,最后才将演唱、表演动作融为一体,把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前,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长,对群众文化服务表现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群文工作者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表演的多样化,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感染力的表演唱作品。
(作者简介:崔姝祎,女,学士学位,辽宁省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音乐)(责任编辑 肖英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