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兆
摘要:猪脑心肌炎也叫做猪病毒性脑心肌炎,是由于感染脑心肌炎病毒而发生的一种传染病。该病主要危害猪,其中易感性最强的是仔猪,尤其是小于20日龄的仔猪能够发生致死性感染,而成年猪通常呈隐性感染。病猪主要症状是尖叫、震颤、停止采食,尤其是在进行免疫注射时会突然出现死亡,应加以防治。
关键词:猪;脑心肌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 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5-0104-01
1 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猪脑心肌炎病毒是一种单股RNA病毒,病毒粒子呈立体对称,非常微小,大约只有25 nm,没有囊膜,接种鸡胚内能够正常生长繁殖,且会导致鸡胚死亡,接种与猪、鸡、小鼠、仓鼠、牛的细胞种,经过培养可导致细胞发生病变。对于不同毒株的病毒,在致病性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病毒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如在60℃温度下作用30 min才会被灭活。但病毒经过干燥或者冻干处理,会快速失去感染性。
易感动物。猪、牛、马、啮齿动物(大鼠、小鼠、松鼠)等的易感性较高,且人也能够感染该病毒,但通常不会表现出任何症状。啮齿动物感染后,其肠道可能都含有带毒。在自然界中,猪感染病毒后会造成最严重的损失,其中易感性最高的是哺乳仔猪,尤其是小于20日龄的仔猪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时死亡率甚至能够达到100%;断奶仔猪和成年猪通常呈隐性感染。
传播途径。猪可通过口腔感染病毒,主要是饲喂污染有感染动物排泄物的饮水和饲料而发生感染。另外,妊娠或者分娩母猪能够经由胎盘将病毒垂直传播可给仔猪。
2 临床症状
病猪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停止采食,大声尖叫,体温明显升高,一般可达到41—42℃,全身震颤,共济失调,有时四肢出现麻痹,呼吸困难,呕吐,下痢,常在采食、驱赶、抓猪兴奋时因心力衰竭而突然倒地死亡。
3 剖检变化
病死猪胸、腹部皮肤明显发绀,剖检发现腹腔、胸腔以及心包腔存在大量的浆液性纤维样液体。心脏发生典型病变,即心肌变得苍白,质地松软,存在灰白色线状或者圆形区,直径在2~15 mm,或者存在较大的苍白色区,呈现斑状或者弥漫性心肌炎以及心肌坏死,病灶上形成白垩中心,有时在弥散区域也会出现白垩斑点。肝脏轻度肿胀、充血。肺脏往往发生水肿和充血。脑膜正常或者发生轻度充血。胃大弯部发生水肿,且肝、肾淋巴结以及膀胱、胃黏膜都发生充血,胸腺也存在小出血点。病理组织切片发现心肌组织发生水肿、充血,心肌细胞发生变性、坏死,浸润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并形成肉芽组织。坏死的心肌细胞沉着有无机盐,且发生钙化。心肌层的渗出物中浸润有嗜酸性细胞。脑膜发生充血,并浸润有少量的炎性细胞,大脑的点状神经元出现变性区。
4 实验室诊断
动物实验。根据猪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取疑似患有脑心肌炎病死的猪的心脏,适当剪碎后直接喂给小鼠,或者取心脏、脾脏、脑等组织制成10%悬液通过腹腔或者脑内接种小鼠,发现4~7天后发生死亡,通过剖检可见发生心肌炎、脑炎,且肾脏萎缩,由此可作出初步诊断。
病原的分离鉴定。这是诊断该病最经典、最可靠的方法,即取急性病死猪的心脏、脾脏、脑等组织制成10%悬液,在仓鼠肾细胞(BH)或者鼠胚成纤维细胞(FMF)中接种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随着病毒的增殖生长,可见细胞快速、全部崩解,取培养物进行制样,然后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如果看到球囊样的病毒粒子就能够确诊为该病。
血清学诊断。主要包括病毒中和试验(SN)、琼脂凝胶沉淀试验( AGP)、血凝抑制试验(HI)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鉴别诊断。猪蓝眼病,病猪主要症状是角膜混浊、脑炎,公猪还伴有附睾炎和睾丸炎等,母猪还伴有繁殖障碍。主要是脑和脊髓发生病变,其中大脑、中脑和丘脑灰质呈现非化脓性脑炎,典型特征是散在性和多发性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组织细胞、浆细胞以及淋巴细胞形成血管神经套。维生素A缺乏症,通常是仔猪容易发生,往往在冬末春初缺少青绿饲料时容易发生,患病仔豬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头颈歪斜,目光呆滞,瞬膜外露,共济失调。
5 防治措施
如果发现疑似病猪,要立即进行隔离、消毒,并采取对症治疗。为避免发生感染,可使用干扰素、双黄连、黄芪多糖等药物阻碍病毒复制,并配合使用适量的抗生素。如果病猪出现腹泻,可及时进行补液,常用由0.9%氯化钠、5%~10%葡萄糖、碳酸氢钠、氯化钾、维生素C、乙酰辅酶、ATP、细胞色素C等组成的混合溶液,避免机体发生脱水和酸中毒。如果病猪继发病毒性心肌炎,会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且肺功能不全,此时要可使用尼可刹米和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等药物,保护心、肺功能。对于病死动物必须立即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其污染的场地环境可交替使用氢氧化钠和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避免工作人员感染。另外,猪发病后要尽可能防止发生应激反应,以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