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传伟 黄娟
教研组承担着教学活动组织落实、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学校教学质量保障、学科教学经验积累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等各项任务,创设“研究型”体育教研组可以有效地为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提供集约型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就宏观层面而言,体育教研组通过定期的集体备课、理论交流、课题研究可以有组织地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具备集思广益的优势,从而为深入进行各种理论的预研、调查、探讨和总结提供稳定的研究团队,形成有效的制度保障。“研究型”教研组不仅有利于常态化锻炼教师的教研能力,确保教师懂得教,更要懂得创新地教,还能使教学实现教研化,让教师的教研思想始终处于动态,通过成员之间的取长补短、优胜劣汰,为体育教研形成“雁型模式”提供良好的基础。
笔者所在教研组为有计划地培养更多的骨干力量,以“同课异构”和“磨课”等形式加强课程建设,以“互联网+”和适度引导加强整合力并努力调动教师的研究积极性,并利用各级培训平台拓展教研视野,积极创建“研究型”教研组,为体育教研组能够常态化锻炼教师的教研能力,进而为集约、高效开展教研活动和教育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以“同课异构”提升凝聚力,在交流中得到碰撞和升华
“研究型”教研组是一个研究团队,其内在的凝聚力是不容置疑的,参与者往往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和研究精神,通过团队合作可以实现理论的突破性研究,因此,在团队内部应该树立平等、积极、团结的研究氛围,让每一名教师都成为研究的一分子和项目的参与者。如,教研组注重“同课异构”、聚焦质量提升、力促减负增效。在今年的“同课异构”联校教研活动中,迎江区中心教研组选派了2名教师代表参与课堂教学研讨活动,2名青年教师通过与县区教师交流,并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进行了教学设计,呈现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师们通过技艺交流,教学能力得到了共同提高。诸如此类,在同一舞台上,让多名教师对同一内容进行不同构思,然后同场竞技、碰撞教学思想,有利于教研组成员逐渐达成教学共识,优化教学,并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好地服务。
二、以领导力促进“磨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要提高研究者的专业素养,最终实现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目标,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抓住教研组建设的核心要素——领导力。所谓领导,是一种过程,指在一个组织中引导团队成员、使他人尽力去完成组织目标的一种行为过程。领导的实质是影响力,是影响人们心甘情愿地和满怀热情地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的能力。以中心教研组为领导核心的“磨课”研讨活动提高了新进教师的学科素养和专业能力。如,人民路小学碧桂园校区开展的新进教师课堂教学“磨课”研讨活动中,经中心教研组积极地组织和协调,迎江区多所学校的体育教师参与其中,而且教育局部分领导也莅临指导,并就2名新进教师分别执教的《立定跳远》和《前滚翻》进行了点评和研讨。各位点评教师在肯定2名新进教师对课堂准备充分、活动设计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从课堂教学安全规范,加强活动中学生体验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方面指出了2堂课仍可改进的地方,如此“精准指导、力度恰好”,有利于新教师的成长,为教研组提供了后备力量。
三、以“互联网+”加强整合力, 在网络中开辟教研新模式
教研团队的整合力着重体现在对于单个个体的思想融合方面,常言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将个人的教学思想和理论逐步汇集成为众人的理论成果,是教研组存在的重要依据。在网络时代通过信息整合,可以有效地去粗取精,深化理论研究的内涵,拓展理论实践的外延,对于常规化的教学具备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2017年,迎江区教研中心组不断加大教研力度,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网络直播观摩等多种方式不断扩大教研的广度、深度以及空间范围。依托网络结对,迎江区教研中心组的结对区域逐渐拓展到市外,甚至是省外,形成一对多、多帮一的网络结对。教研中心组先后组织教师通过网络直播观摩参与“江苏省体育学科教学新时空专题教研活动”和“浙江省九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学联盟研讨活动”,以及《中国学校体育》“草根争鸣”话题研讨等网络交流活动。通过观看专家讲座、在线看课、分块评课、专家点评等多种环节,大大加深了一线教师对课程标准的领悟,极大地提高了教师们的观课、评课的能力。可以说,“互联网+”模式下的教研拉开了中心教研组和教育发达地区零距离交流的序幕。通过活动的开展,有力推动了广大教师主动触网、用网、研网,进而实现网为我用的水平和能力。当前,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在线评课、在线评价等教育手段更是成为中心教研组教师们享有新技术的常态风景。“翻转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空中课堂”这些新名词也成了体育教师常挂在嘴上的热词。“互联网+”助推迎江体育教研迈入信息化快车道,由此带来的直接变化则是迎江区体育信息化教育教学成果示范效应的不断扩大。
四、以引导调动积极性,切实做好课题和案例研究
课题和案例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既要会教学,也要会研究,本年度中心教研组积极鼓励引导教师参与课题申报研究,让各校体育教师做科研成为常态。针对部分教师没有接触过课题和案例研究工作的情况,本年度中心教研组开展了多次教研活动,介绍课题和案例研究的步骤和方法,让教师感受到理论和案例研究并不是那么高深,指导他们去调查、去统计、去分析、去总结、去解决。通过正面引导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教研组成员在研究活动中的热情都较高。研究也有硕果,在刚刚揭晓的“第三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评比”中,迎江区体育中心教研组共获得包括“优秀组织奖”、1个特等奖、3个一等奖在内的9个奖项,成为全市该项评选获得荣誉最多的教研单位,在“一马当先,敢于争先”上再添新成绩,适应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教师发展的需要,积极交流和展示本地区体育教师的教育智慧。
五、利用培训平台,促进教师研究團队的发展
教研组团队重在为教师进行教学交流提供良好的环境,搭建培训的平台。通过在校内发挥“三课”,即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每名教师上探究课的作用,交流经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深入持久地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既可以让年轻教师“零距离”接触老教师,接受老教师的指导,在较短时间内熟悉业务,能力得到提高,又能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互动成长”,在共同的学习、工作、研究和活动中相互成就对方,获得双赢;同时进一步借助“国培”平台,提升培训平台的层次,为进一步促进体育教研团队的建设奠定基础。以2017年中西部国培项目乡村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为例,随着培训人员来到人民路小学教育集团碧桂园校区参加“跟岗培训”,让一名青年教师执教了一节水平三(五年级)《障碍跑》的观摩课。在课后的研讨会上,国培学员们纷纷发表自己对这节观摩课的点评意见。教师们一致认为:课堂上,执教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去带动学生们,引导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精心设计了体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做到了教师精讲、学生多练,突出了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习、锻炼的主体地位得到较好体现。无形中,众多培训平台变成了促进教师研究团队发展的良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