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美好生活的实现

2018-05-14 12:32李梦雨
知与行 2018年5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社会主要矛盾效益

李梦雨

[摘 要]历经整整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放步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对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等方面的充分肯定,更是深刻地表达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全面提升社会需求层次。为此,经济社会的发展需秉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根本宗旨,以期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上质量上水平。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美好生活;质量;效益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5-0036-03

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中国社会在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后,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排名第十五位到现在稳居世界第二位,一直保持着近10%的增速;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大改善,生活品质从贫穷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一步步提高,很快就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人民对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不仅从物质方面有更高的追求,而且对精神文化方面、民主政治层面以及生态、安全等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获得提高,但产能过剩和高消耗高污染问题突出;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有待进一步缩减;生态环境问题依旧严峻;人民基本健康和医疗保障方面等还存在着难题。尤其是现阶段人民的需求层次有了质的飞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对更高品质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方面,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因此,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成为新时代制约人民大众需求的主要因素。社会生活实践在变化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中的主要矛盾也随之改变,具有历史性和阶段性。所以,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曾经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2]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发展中支配和主导着其他次要矛盾的变化发展,所以主要矛盾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个领域大大小小的矛盾。其中,在经济上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在全局中又规定和支配着其他领域矛盾的发展。主次矛盾的相互作用关系原理告诉我们,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及时调整工作重点,集中力量和精力攻克主要任务,把经济层面上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作为当前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

我国是制造大国,也是出口大国。在贸易全球化的今天,产品质量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国家形象和民族科技水平的标志,同时更影响到本国人民大众的生活质量以及幸福感和获得感。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是党和政府工作与服务的目标,使民众更快实现美好生活需求,我们必须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原则。

二、以质量变革为核心,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增长阶段,这既是社会各个领域对新的发展方式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而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要求,是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发展航向上,质量处于主体位置,效益是贯穿发展的主线。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突出GDP指标和增长速度,短期內经济会快速增长,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发展方式并不是可持续和健康的,忽略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其他领域,尤其是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换来的经济增长。而且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常常忽视区域协调性和平衡性,就江苏省和安徽省两个相邻的区域来说,GDP有明显的差距,前者是后者的两倍以上。质量第一,包含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生产技术的水平,广义上还包括生产的各个环节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坚持把质量放在第一的位置,就是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质量变革首先是根据经济生产实践总结出的理念目标上的思想变革,应该把绿色发展纳入质量变革的内涵中,从生产到消费都要树立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理念,使绿色健康变成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标志。据2018年1月9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消息,2017年,我国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已经连续四年保持在90%以上,力求在2030年基本建成质量强国。质量是影响人民大众对商品和服务等做出相应评价的主体内容,是实实在在民众能够感受和体验得到的。

坚持效益优先,就是指在以质量变革为主体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创新来驱动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围绕效益这条主线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更加注重人民群众对发展成果受益的可持续性、稳定性、健康性和安全性。坚持效益优先,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就是“去产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平衡”发展中城乡差距和区域不协调是最突出的问题,强调效益优先是对高速增长发展模式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的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工程体现了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我们将要实现的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应以创新为动力使大城市牵引周边小城市、城市带动周边乡村的改造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多措并举,全方位提升产品质量

“美好生活”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相对范畴,每个阶段人们都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愿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时代,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只是物质层面的指标,对精神文化的需要日益增多;不仅是在数量上的需求,更主要的是追求质量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当前制约民众“美好生活”的主要因素,要想实现人民群众新时代的愿望和期盼,这就要求把质量和效益放在首要和优先位置,探索如何实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才能为形成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方式找到理论指导和实践途径。

第一,要围绕“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加快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实体经济不断创新,把供给体系质量的提高作为主攻方向,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质量优势。国民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端化、高档次,消费能力和结构也在升级,造成了国内的产品质量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因而形成了到国外消费的局面,比如网络上代购微商群以及实体代购公司的繁荣景象就是一个例证。中国是人口大国,消费占据GDP的47%,而且平均每年以0.7%到0.8%的速度上升[3],一直是拉动经济的重要因素。现阶段中国速度变成中国质量,那么中国产品就需要变成中国品牌。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因此,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为中国和世界提供品牌产品和服务,使国民升级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到满足,是实现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方式的主要方面。

第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文化,营造创新引领发展的环境。政府要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和投入力度,增加教育支出,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和团队,提高勞动者素质,致力于挖掘出具有前沿性和国际性的关键领域的创新技术,把创新理念转化为科技成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谁掌握了创新,谁就占据了世界经济的前列位置。要加快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在决定性作用中配置资源的灵活性,完善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规则,促进资源尤其是生产力要素的流动速度,加大对企业的创新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要以创新为灵魂推动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为实现质量强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不竭动力。

第三,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就要充分发扬“工匠精神”。中华民族历来有“忠于职守”的传统,虽然现代工业化的生活使老手艺人、老工匠们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传承下来的“工匠精神”并不过时。这是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是对自己的工作追求完美和出彩的精益求精精神,是多年坚持与坚守的专注精神,是追求突破与发展的创新精神。现代社会生产商为了降低成本,追求高额利润,存在大量的粗制滥造现象,给人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所以,“工匠精神”在当今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学习和弘扬。农业上需要“工匠精神”,以减少不合理使用化肥、激素等现象,使国民买到高质量的粮食蔬菜,让百姓吃得放心、安心。“工匠精神”更是一个企业在团队精神、技术创新、企业效益和产品质量等各方面发展的不竭动力。使“工匠精神”融入各行各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政府要鼓励和支持学徒制的建立,改革税制,为制造业提供优秀一流的“工匠”人才,加快实现制造强国,使人民大众获得更多高质量的产品和更好的服务。

第四,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就要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的导向是效率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是对社会发展方式的创新。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都把绿色发展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理念。2001年,我国的实体经济总量不到美国的1/3,到目前中国的实体经济规模为5.5万亿美元,已经超越美国逆转成其1.3倍[3]。政府和社会要鼓励和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实体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为人类的生存发展生产出更有益的绿色产品。绿色发展是人人应有的理念,不只是企业的节能减排和政府的污染治理,更应让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低碳出行、保护环境、健康生活、绿色消费。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各团体与公众一起参与行动来营造绿色生活。只有贯彻绿色发展方式,才能降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才能建造人民大众乐于安居的“绿水青山”,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满足人民对绿色生态产品和生态环境美好的要求。

第五,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需要开放发展战略的支撑。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增长贡献率在世界比重中占到30%之多,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必须认清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定位,走向未来的任务依旧艰巨,不能骄傲自满。历史的经验告诫我们,只有开放才能不断进步。全面开放意味着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大范围,更有创新,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更加注重双方共赢。要“引进来”,在加强创新能力基础上开放合作,促进有效生产;继续借鉴和学习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要为提高质量和效益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新方法;同时要“走出去”,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推动新的开放格局的形成。

需要指出的是,推进质量与效率的变革是发展过程中质的飞跃,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戒骄戒躁,一步一个脚印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从来都是在探索中前进,必须要坚持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发展宗旨。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历史前进的动力,而包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所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的实现需要社会各阶层的民众积极参与,自己为自己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0.

[3] 李稻葵.中国经济:新时代、新思维、新战略[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6):18-23.

〔责任编辑:常延廷〕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社会主要矛盾效益
论变更管理对项目效益的重要性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