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成玉
【摘 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中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构建生活课堂正好解决了数学价值的取向问题,为数学课堂增添了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设 生活经验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来源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学习材料的感受和兴趣。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衔接点,创设生活情景,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和感受数学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出示了“古井贡酒”、“五粮液”“青岛啤酒”“红酒”等几种本地常见的酒,然后问学生:“喝哪种酒容易醉?”许多同学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答到:“喝五粮液酒容易醉。”这时,一位同学提出:“为什么喝这种酒容易醉?”这位同学的问题激发了全体学生的探索欲望,个个情绪高涨,积极思考、交流,最后发现了酒精度(百分数)这个数学问题,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百分数的意义打下良好的开端。这样,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的大课堂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探索数学问题,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跃跃欲试,积极探索;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问题自己提,规律自己找。
二、激活生活经验,促进有效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来自于身边熟悉的生活情境,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对探究内容的理解程度,为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寻找每个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形,设计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让这些经验成为沟通实际问题和数学含义的桥梁和思维杠杆的作用。
例如在教新教材“位置”一课时,原教材的例题是通过一副主题图来认识前后左右,而我在教学时,则选用学生自己的教室作例子。
師:小朋友们看,这是老师拍下的我们班教室的座位,谁能够从照片上找到自己的座位?
生1:我的座位在这里。
生2:这是我的座位。 ……
师: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吗?
生1:我是从右往左数第四行,从前往后数第五排。
生2:我是最后一排第一个。……
师:你能数数一共有几行?每行有多少人吗?
生1:一共有8行,每组有8人。
师:谁能告诉小朋友我们班的“体育班长”坐在第几行第几个座位?
生1:从左往右第一行,从前往后第二个。
生2:从右往左第八行,从后往前第五个。
用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引入数学概念,学生学习起来既轻松又愉快,积极主动性发挥到极致,学习热忱非常高涨,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三、设计生活习题,体验数学价值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倡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让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给学生提供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做到学以致用。选择和设计富有现实意义的、来源于生活的、具有一定数学价值和探索性的习题,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更加有趣,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例如:在学完“最大公约数”后,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用方砖铺教室地面的方案:教室长是7.5米,宽是6.5米,用下面哪种规格的方砖铺地可以不用切割,(30cm×30cm、60cm×60cm、80cm×80cm)。经过小组研究计算后,得出:用60cm×60cm可以全部都用整个的方砖。在汇报各自的想法时发现,部分同学就巧妙的运用了本节所学的“最大公约数”的知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使学生真切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生活和工作问题的有力武器;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好数学的兴趣和决心。
四、走进生活课堂,提高运用能力
当前数学教育家提倡一个重要观点——做数学。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正如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所说:“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因此,我们还必须鼓励学生 走进生活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做数学”,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提高。
总之,数学教学一定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构建生活课堂,让数学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数学与课本数学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价值,逐步把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常识数学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