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丽
【摘 要】“答题器”是个人的反应装置,如果给每个学生都配有一个答题器,可以让他们快速和匿名回应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在美国,答题器作为一种主动学习的手段已经被用在许多学校的课堂。结合我们国家学校的实际情况,很多老师认为答题器是一个有价值的教育、教学工具,学生则仅仅视其为一种新奇有趣的玩具。像Li 指出的一样,相关文献研究了答题器对课堂互动的影响,但很少有研究探讨答题器是否能影响学生对教授知识的理解。本文将讨论答题器是否可以帮助学生组织和理解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还探讨了答题器是否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建立认知的学习原理,从而牢固掌握知识。本文的目的是帮助教师在有效使用答题器以及对未来的教育改革研究提供建议。
【关键词】答题器 教育改革 主动学习 生成效应 出勤率 即时反馈
一、答题器使用说明
答题器是个人的反应设备,让学生在课堂上匿名答题。教师准备问题通过幻灯片演示文稿放映,学生课堂上作出应答将立即被计算机记录并统计,并以柱状图或其他形式将结果显示屏幕上。计算机发送响应回每一个答题器,答题器会显示绿色灯表示接收响应。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做出不同响应,响应可以匿名,也可以保存在电子表格中,可以知道谁给出了正确和不正确的答案,总结一个学期的课堂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作为评价学生的方法。在国外,答题器已广泛用于各种学科,包括心理学、数学、生物、化学、经济学、统计学,从大型入门课程到小型讨论课程,包括实验课,以及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教育。Beatty 建议使用答题器将大型入门讲座式的课程分成小组讨论课,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再进行更进一步的讨论。答题器也可以用来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研究。
二、学生对答题器看法
国外的学生对答题器的评价几乎都是正面的。Cue 和Graham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各种课程的学生评价,大多数学生对答题器的评价都比较高。Wit有74%的学生评价认为答题器是有用或非常有用,而只有14%的回应答题器是没有用的。相比类似但更大的班级的学生,答题器更适用较小的入门级的学生。作者认为后者是正确的,因为较小的班级更方便互动。Barnett 用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来问学生为什么喜欢答题器,可以巩固掌握的知识(36%),使课堂更具互动性(23%),可以比较与同学的知识(20%),感觉更多的参与(15%),只有5%的受访者表示不喜欢答题器。
三、主动学习
将答题器运用到教学的想法,许多教师会立即联想到主动学习,即有意地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学习技能包括课堂或小组讨论、模拟、实践练习和演示,并能提高考试成绩。教师使用的一种常见的主动学习方法是通过在课堂上提问,让学生在课堂上答题。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答题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是全班的一小部分。通过让学生举手答题、举起响应卡、举行小组讨论或参加其他互动活动,这样做可以增加课堂参与。在课堂复习中,要求学生在书面回复卡上保留答案,这种做法可以使得学生在每天作业和每周的考试成绩更好,甚至举手发言都能提高学生成绩。
四、生成效应
由于生成效应,使得积极参与课堂是有益的。生成效应发生在学生给出正确答案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其效果是增加了以后的回忆和复习。生成效应已被证明与识别记忆共同作用,因此用答题器答题可以利用这种优势。一般来说,当一个问题被问到的时候,许多学生会把答案缩小到两到三个的答案,或者更糟的是,只是等到别人给出答案为止,而实际上只有一个答案。答题器促使每个学生选择其中的正确答案,通过生成效应促进记忆。学生喜欢用答题器答题,因为他们可以回答他们认为是正确的答案,而不用说出原因 ,并且而不必担心被同学评论。
五、总结
研究人员测试了答题器在各类课程和学科的有效性。同一课程有没有使用答题器会使考试成绩有显著差异,即使这样答题器的用户仍然很少。当然,选取的小组不是随机分配的,这就存在考试成绩的差异是学生本身水平差異造成,而不是是否使用答题器所造成。
许多上述的答题器的功能不能相互协调使用。例如,因为匿名答题所以增加课堂互动参与,但是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评价。但实际上,许多答题器所带来的好处可以相互协调工作。在讲座之后插入两个或三个匿名答题,来讨论为什么答案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最终可以给学生许多有益的影响。答题器带动学生积极参加讲座,让学生精神获得休息,准备进一步讲课。答题器会向学生反馈他们对该节材料的理解程度,并向他们展示他们对同学的回答是否赞同。答题器会向讲师反馈学生们实际理解的内容,并能即时发现学生的误解。答题器会使学生复习课堂所涵盖的知识,并让学生深入思考,然后对正确的答案和其他选择进行即时反馈。事实上,选择一个答案会形成生成效应,能在以后增强回忆材料的能力。最后,它将帮助学生把知识点组织成一系列紧密相关的知识。
在课堂上使用答题器比主动学习的更易于推广。使用答题器可以使课堂新奇有趣,不像主动学习那样,通过认知原理来加强学习。
参考文献
[1]Beatty,I. Transforming student learning with classroom communication systems. Education 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 2004,3: 1–3.
[2]Cue,N. A universal learning tool for classrooms? In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quality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nference”,Kowloon,Hong Kong,China.1998,12:10–12.
[3]Graham,C. R.,Tripp,T. R.,Seawright,L.,& Joeckel,G. L. Empowering or compelling reluctant participators using audience response systems. A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007,8: 233–258.
[4]Wit,E. The use of a personal response system in statistics teaching. MSOR Connections 2003,3(2):14–20.
[5]Hunsinger,M.,Poirier,C. R.,& Feldman,R. S. The roles of personality and class size in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individual response technolog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8,24: 2792–2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