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君 周宽 刘影
民族院校聚集着来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的各民族学子在此学习和生活,必然会有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等各个方面碰撞,本文重点研究如何在民族院校中搭建平台,促进各民族学子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进而达到增强各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豪感的目的,营造民族团结、平等、和谐的校园氛围。
民族院校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各民族学子的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由于各民族学生在生活习惯、风俗信仰、语言文字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求同存异”过程中也产生了冲突与碰撞,加之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影响,民族高校在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挑战。
1民族院校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分析
1.1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活动存在浅表化现象
在调研与采访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目前开展的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活动本身,没有入脑、入心,并且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关内容较少被引入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中。
1.2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经验及技巧不足
在校学生来自地区的经济文化上的差异、语言沟通上的障碍以及社会阅历相对匮乏,在人际交往上存在胆怯、被动的现象,很多民族学生只跟本民族学生一起玩,与其他民族学生存在隔阂,缺乏感情交流,难以融入。
1.3宣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力度较为欠缺
目前民族团结教育缺乏新意,学生被动接受教育,感染力不够,对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利用不充分,导致宣传教育的思想引领难以发挥。
2民族院校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豪感的重要作用
2.1新形势下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需要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长大,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维护民族风俗和传统,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一定程度的民族意識属于宝贵的民族凝聚力,一旦过于强烈以至于忽视中华民族,则很容易导致民族意识狭隘。积极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树立科学的民族团结意识。
2.2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促进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接触、交流和往来,在共学习生活中加深了解、交流感情,可以唤醒和激发内心深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守望相助、和谐共生。
2.3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内在需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各民族兄弟姐妹勠力同心,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来实现,需要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在民族院校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可以极大地激发各族青年学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
3搭建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内容及路径研究
3.1学业互助平台
民族院校中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学习基础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因此,为了拉近各民族学生的距离,使各民族学生都能顺利出色地完成学业,嵌入式学业互助平台将起到重要作用。借助此平台,推动各民族学生间的互动互助,加强彼此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情谊。
3.2生活服务平台
各民族之间在饮食、语言、风俗习惯、家庭经济情况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因此搭建包括寝室交往平台和资助服务平台在内的生活服务平台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混编分寝的方法,将不同民族学生分到一个寝室,在磨合中加强交流与交融。设立少数民族勤工助学岗,促进学生在助学、助研、助管的过程中增强发展的内驱力。
3.3就业推进平台
搭建就业推进平台,主要是推进汉族学生到民族地区就业与少数民族学生到发达地区就业,通过人才就业的双向流动,来促进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带动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3.4网络信息平台
利用好“两微一端”,搭建网络信息平台促进民族交流。通过网络信息发布,让学生们相互学习和了解多元的民族文化,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豪感。
3.5校园文化活动平台
面对多元文化在民族院校校园里的传播,学校应加强软实力建设,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搭建校园文化活动平台,使各民族学生们逐渐深化对大学精神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乃至上升到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自豪,进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6嵌入式创新实践平台
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科创比赛和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围绕特定项目和课题,跨民族、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团队,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其中,强化与各民族同学的合作,深入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研究基地攻关研究项目(2016年)招标课题“民族院校搭建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增强中国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豪感的研究”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