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彬
一、技术含义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是传统池塘养殖与流水养殖的技术集成。将传统池塘“开放式散养”模式革新为池塘循环流水“生态式圈养”模式,是一种在池塘内采用的小面积高密度养殖、低密度生态、循环水体的养殖方式。在流水养鱼槽中高密度“圈养”吃食性鱼类,外围放养花白鲢等辅食鱼类,同时种植水生植物。该项技术主要由三个系统组成:在养鱼槽中采用气提式及微孔推水增氧装置,形成高溶氧流水“圈养区”;在流水槽尾部的废弃物收集系统;外围水质生态净化系统。
二、技术背景及意义
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区,池塘养殖是黑龙江省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配合颗料饲料驯化养鱼技术推广以来,池塘养殖单产大幅度提高,为渔民增收做出了一定贡献。但随之而来的是养殖鱼类排泄物大幅度增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鱼类病害频发,给渔民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养殖风险增高、病害增多、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增加、环境效益和质量效益降低等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目前严格的环保政策下,池塘尾水禁止直排,亟需水产养殖转型升级。通过示范推广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对修复严重退化的池塘养殖系统,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效双增的现代渔业有着重大意义。
三、技术特点及创新
1、实现零水体排放,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染;
2、一口池塘可有几个主养品种,避免单一品种养殖的风险;同一品种多规格的养殖,均匀上市,加速资金的周转;
3、实现智能化管理,加速渔业现代化进程。
4、有效的收集养殖鱼类的排泄物和残剩的饲料,解决了水产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污染问题;
5、大幅度的提高鱼类成活率,成活率可达到95%以上;
6、提高养殖鱼类的品质。鱼类在高溶氧量的流水中,不断逆流运动,肉质结实,味道鲜美。
7、大幅度减少病害发生率和药物的使用,增加了水产品的安全性;
8、日常管理操作方便,起捕率达100%
9、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成本
10、有效的提高产量和生产业绩
四、技术操作要点
1、水质管理
每天坚持定时吸污并提高吸污处理的效率。池塘净化区放养滤食性鱼类,也可以种植水生植物和蔬菜等,以帮助凈化水质。要认真做好消毒工作,确保池水的干净、安全、可靠。
2、鱼种放养
养殖品种为适应高寒地区集约化养殖的名优鱼类,包括草鱼、鲫、黄颡鱼、斑点叉尾鮰、团头鲂、乌鳢、加州鲈等。 鱼种放养前,要试水运行,仔细检查增氧、净化、吸污、防逃等设备。鱼种在出塘转运前1~2天,也需要对鱼体进行一次消毒。
3、饲料与投饲技术
应使用全价膨化配合饲料。因流水池养殖鱼类密度大,池水又不断地流动,可在流水池下游1/3处悬挂密网片,防止膨化浮性饲料的流失。投饲技术同集约化养殖。
4、病害防治
流水池内养殖密度大,发病后蔓延速度极快,死亡率高。应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
5、养殖记录
在养殖过程中,要完整记录鱼种放养、投饲、用药、水质指标、能耗、打样等情况。
6、捕捞上市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可以在无需干塘的情况下,使起捕率可达100%。要及时了解鱼的生长情况和市场价格,做到分期、分批随时上市。
五、技术提升方向
1、高寒地区应选用防冻适用的环保型材料
综合考虑气候环境、政策、技术、成本、投入等因素,因地制宜选用可拆卸易组装的环保型材料,尽最大可能减少改造工程对池塘的硬化,并重点考虑高寒地区主体材料的冻涨和成本。
2、熟化提升养殖粪污收集关键技术
养殖粪污高效收集是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集约高效养殖的关键。但目前在示范应用中总体粪污收集率仅为20-40%。通过优化粪污收集技术路线和工艺,熟化提升配套关键设备和技术,研究制定粪污收集率测算标准方法,力争将粪污收集率提升至70%以上。
3、严格落实推水养殖区的占比要求
根据模式工程改造技术要求,小水体推水养殖区应占池塘面积3-5%,大水体生态净化区应占池塘面积95-97%。如盲目扩大流水养殖槽面积,引发病害频发、池塘富营养化等问题。
4、着力提升池塘生物净水系统效能
示范中存在池塘循环系统建设不规范、生物净水效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应科学构建池塘内循环的导流系统,实现池塘水体有效循环,提升生态净化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