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2018-05-14 01:48李琼
教育界·下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大学生

李琼

【摘要】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对于中国文化的态度在社会上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在当今社会有不少大学生存在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如何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让大学生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自觉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2014年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讨论时说:“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我们不仅要坚定‘三个自信,也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自信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放在同样的高度,充分证明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究竟何为文化自信?可参考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给文化自觉下的定义:“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里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而文化自信,就是人们的一种文化自觉,它是一种心理底气,是中国人面对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成果时油然而生的骄傲和自豪,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文化自信中的“文化”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外来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强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没有中断的国家,先贤们为国人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可谓不丰盛。诸子百家的哲学思辨、儒家思想的道德典范、唐詩宋词的极致韵律,还有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承载着东西方交流重任的丝绸和瓷器等等,无一不向世人昭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当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过时,反而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是脱胎于中国古代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一带一路”建设事业使得古丝绸之路重放光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思想与荀子“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的主张不谋而合,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在吸收、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大学生无疑是中流砥柱。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大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态度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关系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形成,更关系到国家文化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既有朝气蓬勃敢为天下先的生机活力,又有严谨认真攻坚克难的理性思辨;既有接受新事物改造新事物的创新能力,又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所影响。所以,大学生是如何认识中华文化的,大学生是否具有文化自信,大学生能否成为中华文化的转化者和传播者,就变得异常重要。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然而,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比比皆是,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能够客观理性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但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盲从

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在对比中国传统节日和外国节日时,80%的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掌握一门或者几门传统艺术;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传统节日蕴含着民族精神,对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假日持支持态度,这都说明当代大学生能够客观理性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大部分大学生更乐于接受和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如近年来,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等受到大学生的盲目追捧,商家更是不遗余力地利用这些节日大肆制造氛围引导学生消费。在影视方面更是如此,有大学生甚至扬言只看美国大片,对国产影视嗤之以鼻,认为国产的就一定是差的,西方电影就是好看。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文化的传入有极大的联系,随着对外开放的日趋深入,西方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传入中国,对于追求新鲜的大学生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了解都不充分的基础上,难免会有大学生出现上述极端、盲从的心理。

(二)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和西方文化底蕴缺乏深入了解

在市场竞争的体制下,人与人的竞争愈演愈烈,高学历并不代表高就业、高收入,掌握一技之长成为立足社会,长远发展的根本。因此,大学生在进入校门之初就把提高自己各项技能作为学习的首要目标,大学生几乎没有时间也不愿意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对未来就业没有帮助。再加上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冲击和影响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教育,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导致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只停留在皮毛,缺乏深入了解。以儒家思想为例,大学生往往只知道“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但对于儒家文化的内核不甚了解,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奋发进取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伦理道德精神,“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批评精神,“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集体意识等等。也正因为如此,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意识方面普遍存在理想信念淡薄,个人利益至上,价值取向偏移,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而考试作弊,恶意骗取助学金,伪造简历等现象更是屡禁不止。

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以世界经典名著为例,只有9%的大学生看过《巴黎圣母院》《战争与和平》之类的书籍,而他们了解西方文化的途径主要是网络、电影电视。由此可见,这部分大学生只是在盲目崇拜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娱乐元素,对西方文化了解得不够全面,自然也不够理性。

(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之甚少,信心不足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既继承民族传统,又符合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造出来的既立足中国国情,又包容世界优秀文化因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根据调查,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了解来源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但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只关注专业课教学,忽视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成了学生期末拿高分和备战考研的工具,只会背理论,不了解内涵。在当今世界文化激荡的局势下,多元文化的冲突更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受四方文化渗透的影响,再加上大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极易接受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文化倾向,排斥主流文化,导致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不足,缺乏信心。

三、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一)建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基地

社团是大学生课余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大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创办、自行组织运作的机构。几乎每个大学都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如围棋社、汉服社、书法协会、国画协会等。故社团可以作为高校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制定社团的章程时,就可把传统文化弘扬的价值观加入进去,在客观的评价体系外加上道德标准。在开展社团活动时更可充分以传统文化为基石,如将一个学期作为一周期,联合若干社团,每月开展一个主题活动,如儒家思想教育月、家风家训学习月、以史为鉴感悟月、文学艺术鉴赏月等,并在期末举行传统文化的竞赛、评比、表彰活动。再如,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纪念宣传活动,设计相关的比赛,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向心力。再如不定期举办专家讲座,利用专家学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传播传统文化。有许多高校社团已经成功开展过此类活动,北京大学有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协会,旨在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在北大学子心中的回归与复兴,日常活动有组织讲座、民间工艺展出、学术沙龙、外出调研等;清华大学举办新民论坛,并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发展中心,邀请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楼宇烈等知名学者发表演讲,弘扬国学。

(二)传统文化进校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载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学习,尤其是讲解一些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选取一些与大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视角,如诚信、爱国、团结等,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如采取观看视频、辩论演讲、编排话剧等形式,让大学生在学习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除了组织理论学习,还要加强网络影响。如今网络异常发达,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是多种多样,单纯依靠理论讲解已不能提起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有关传统文化的趣味阅读,利用QQ、微博等网络平台播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短视频,推送相关话题等。

学校还可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古迹等,或组织一些民俗文化活动等,让大学生亲身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如江汉大学一直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开展中华诗词进校园、“中华诵”“清源之秋”读书节、“非遗”文化传承进校园、龙舟赛等活动,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强化大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

(三)让大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转化者和传播者

大学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丰富的践行力,是最富有朝气、创造性的群体,大学生不仅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者和继承者,更要做转化者和传播者,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广泛地传播出去。如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社团刊物等载体在大学生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或者走上街头,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民众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来增强整个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自信。

四、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凝聚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和时代精神。在当今社会,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及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缺失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追求快节奏的生活,利己主义严重,对于个性、刺激的事物倍加推崇。所以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浓厚的人文资源为基础开展德育建设,在大学生中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和是非观,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思想引导。

【参考文献】

[1]郑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5.

[2]薛凯文.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5.

[3]胡港云.大学生文化自觉及其提升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5.

[4]郑晶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7.

[5]闫金红.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基于先秦儒家文化的视角[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6).

[6]江运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7.

[7]霍姝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社团建设的作用研究[J].大众文艺.

[8]薛玉成.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其培养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14.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