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崇荣
使用过红木家具的人,可能都会发现或曾遇到过在家具面板与边框的连接处(四周)常常有一条或宽或窄、或长或短的缝隙,这就是所谓行业术语中的“伸缩缝”。这条看似不起眼的伸缩缝却非常关键。伸缩缝,也是中国古典家具的一种传统加工工艺,主要是为了家具部件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预留的合理缝隙,以防木材干缩湿胀引起家具的边框、角榫开裂变形。
伸缩缝的大小、宽窄可根据木材含水率与最终家具的使用地区平衡含水率,即气候特征来决定。伸缩缝的宽度一般控制在2—3毫米以内,超过3毫米就可能影响产品的美观。现在有的红木家具预留的伸缩缝过宽,却成为厂商的一种“说道”,不利于品质的提升。按现有的干燥技术条件,如伸缩缝过宽,只能说明制作家具时木材没完全干燥处理好或者为过宽的伸缩缝找理由。随着木材处理技术的提高和匠心意识的强化,市场上已有“无缝”红木家具出现,这也是红木制作的最高境界,极大提升了红木家具的档次和品位。故预留伸缩缝的最佳状态是空气湿度达到最大时,木板膨胀移动到没有伸缩缝,且不撑裂边框对角部位。
木材在制作成家具前,有一道嚴格的烘干流程,少则几天,多则可能要烘1个多月,通过不断平衡应力来减少变形。规范的厂家为了控制质量,销往不同地区的产品含水量也是不一样的。即便如此,为了防止家具变形,工业化生产中红木家具的伸缩缝,绝大部分企业还是预留的。木材纵向(顺纤维纹理方向)的胀缩性极小,故一般两头可以少留或不留伸缩缝。为了美观考虑,厂家一般是四边均匀地留缝,如有足够的技术支撑,严格控制木材含水率并掌握其特性,可以不留伸缩缝,但必须使家具在相对极限使用条件下,确保有限的胀缩(弹性变形范围)。若厂家对木材干燥没有绝对把握,当木材含水量高于空气含水量,这样即便制作时不留伸缩缝,家具制作完毕后也会有缝;当木材含水量远低于空气含水量时,则家具制作完毕后可能因预留伸缩缝小而出现胀裂现象。因此,伸缩缝必须科学设置,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也要符合现代审美需要。
雨季空气湿度大,经人工干燥的木材仍会吸收水分,使体积增大;气候干燥时,则会出现收缩而产生缝隙。红木家具的材质是天然且有活性的,会随着环境湿度的变化干缩湿胀。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红木家具虽是无缝的,但采用了煮蜡处理、高温热处理、加压灌注树脂或使用化学药水蒸煮等技术,是对红木资源的严重懈怠。红木家具之所以能流传数百年之久,就是因为人们给予红木第二次“鲜活的生命特征”,如若过度烘干、碳化或经过各种化学处理,木材终将失去自然光泽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