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素梅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教育质量提升迫切关注并努力实现的战略性目标。教育的均衡发展是要在均衡发展思想指导下,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基础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等,特别是农村教育和农村学校加快发展,进而把基础教育办成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不断实现高位均衡。教育均衡发展,还体现在德智体美“四育”并举,体育长期在“四育”中受重视程度不够,是“四育”发展不均衡的体现。学校体育作为整个教育中的重要学科领域,也需要城乡之间实现均衡发展,农村地区尤其是我国老少边穷等条件落后的贫困区县,其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与质量对整个学校体育的影响尤为显著。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学校体育建设,《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精准扶持”研究》国家社科项目组,近几年曾对我国12个省(区、市)的农村地区学校进行了深度调研,获取了有价值的数据,并结合教育均衡发展总体目标要求,提出了以下4项措施。
一、扶准贫 缩差距
2013年,李克强总理在大连考察学校并与基层教师座谈时指出:“要缩小城乡和区域这两个最大的差距,就必须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这样才能使发展更均衡、社会更和谐。”教育均衡发展,要尽可能地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等的差距。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其学校体育工作需要扶持的项目内容有区分,且“贫”的类型也是多元的。
要真正将差距缩小或接近持平,就要深度调研、全面把握,找准差在哪里,差的程度高低,差的范围大小。只有找准了真正的差距所在,才能更精准地实现有质、有量、有效地扶贫。例如,就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建设而言,在与城市场地相比明显存在差距的学校里,差的程度还能细分,无论从体育场地占地面积上,还是铺设场地的材质上,均可以针对安全性、健康性、保障性等进行划分。其中,不安全的场地隐含着一定的隐患,随时可能出现伤害事故,对此,准确扶贫的重点就要放在如何保障安全上,无论是增加投入新建场地,还是对现有场地的修缮,都要围绕安全保障问题实施精准扶持;对于不健康的场地而言,除了校园“毒跑道”事件可能给学校领导、师生们带来心理上的恐慌,此类运动场对学生在运动时的健康危害更不容忽视,对此,精准扶持的重点就要以彻底消除毒性事件的发生为主。此外,有些农村学校是沙土场地,运动时尘土飞扬对呼吸系统有危害;有些学校则是水泥场地,场地过硬对学生膝关节、胫腓骨等会造成伤害,诸如此类的场地都直接或间接威胁着师生健康。除了以上由于质量原因造成不安全和不健康之外,在保障性上,还有场地不足难以满足日常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情况,因此,量与质都应该成为精准扶持的重点。
二、出实招 提质量
提高质量是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方针中的重点内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要在提升学校体育质量内涵上出实招,何为实招?就是实在且有实效,就是要基于质量问题有针对性地破解。就质量问题而言,农村學校体育工作中除了前述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从学校体育工作总体开展方面找到质量缺口,主要概括:课堂教学质量问题,如,教不乐、教不热、教不会等现象;大课间质量问题,如,非全员、时间短、形式化等现象;课外体育活动质量问题,如,无组织、内容少、兴趣弱等现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水平问题,如,示范错、讲解多、指导泛等现象。
“出实招 提质量”,意味着要针对不同的质量问题采取能立竿见影的解决策略。第一,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问题,其根源是缺少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创新教学模式,如,建构“乐动会”课堂,将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不乐、学不热和学不会的问题。第二,大课间作为体育课堂的延伸,在开展大课间时,只有把握全员参与、保证运动时间、避免形式化,才能实现有效开展。其中,“全员”除了要求全体学生参与之外,建议全体教师也参与其中,学校领导应起到示范作用。第三,就课外体育活动而言,国家规定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要安排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要严格按照规定安排课外体育活动,同时为了确保安全,要分类或分项组织体育活动。第四,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不容忽视,应强化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坚决杜绝讲解示范的错误,遵循精讲多练、少等多动的原则,提高观察分析能力,精准把握学生练习中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纠正。
三、集优资 重配置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8月26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并提出“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是楼房、不是课桌,而是教师。”的确,农村学校体育资源的不足并非仅仅集中在硬件设施上,教师资源尤其是优秀体育教师资源的缺乏,才是目前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短板中的短板,是难以达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问题。农村学校专职体育教师严重不足,大量的兼职体育教师很难满足广大农村学生对体育技能掌握和形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需求。因此,集中优质体育教师资源,重视对农村学校的合理配置,将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通过“集优资 重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重点是要更合理、更实际、更精准地将优质资源重新配置,以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影响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诸多要素中,教师资源应排在首位,因此,无论是新引进,还是通过培训或传帮带(支教、送教、走教)等多元化形式,只要能够在教师资源上实现优化,就可以称其为是重视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是硬件设施资源,场地器材设施资源的“优资”体现在品质优良、规格精准、安全保障等。贫困农村地区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资源配置要尽可能地提高其质量水平,而不是简单的数量与种类齐全问题,否则,无论是种类与数量达到什么程度,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就难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调研发现,一些农村小学使用的均是标准成人篮球架,学生们在篮球场上运动难以有成就感,一定意义上不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形成,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四、求高效 建机制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又一重要保障。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完善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体制机制。”如,在全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协作制定实施高效、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方面,各省市都积极在完善机制建设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四川省成都市就确立了“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协调”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等。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制订需要完善机制建设,精准扶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更迫切需要完善体制机制建设,要充分考虑体育教师培养机制、农村体育课堂评价机制、农村学校体育质量管理机制等。
“求高效 建机制”,意味着精准高效地扶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健全体制机制能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具体机制建设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发挥高效扶持发展的作用?第一,建立农村学校体育业务与行政协同管理机制至关重要。行政部门研制扶持政策,但政策导向要充分考虑业务部门的指导性意见,才能使扶持政策更有实效。如,要制订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与发展政策,区域体育教研员等业务部门的专业人士能够更精准地把握需要政策解决的现实问题。第二,建立优势互补、县域优质体育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十分必要。不同县域之间学校体育发展不均衡,同一县域之间也存在不均衡性,为了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同时减少经济负担,缓解部分学校资源严重缺乏现象,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能不同程度地助推教育均衡发展。如,教师资源,同一县域有些学校师资配置较为充足,专业力量较强,可以阶段性扶持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开展好学校体育工作,尤其是将经验进行传递,并帮助解决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第三,优质资源充足、经验丰富的学校,可以牵头自发建立学校联盟实现聯盟校的同步发展机制,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向联盟校实施帮扶。此外,建立联盟机制还可以采取加入教育(研究)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创建的联盟,除了联盟校之间可以分享经验、交流学习,所有联盟校还能享受到全国更优质的资源,有更高的平台和更难得的机会实现快速高效地发展。
切实改变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薄弱面貌,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教育均衡发展是目标、是方向,更是提高教育质量难啃的硬骨头;扶持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是期许、是愿望,更是提高学校体育发展整体水平的重点任务。扶持工作做得好与差,直接影响着教育均衡发展的速度和实效。扶持与均衡都要抓并抓牢、抓好,但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扶准贫、缩差距,出实招、提质量,集优资、重配置,求高效、建机制上,否则,精准扶持与促进均衡就难以真正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