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
摘要:鸡慢性呼吸道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任何日龄的鸡都能够感染,尽管病程持续时间长,发展缓慢,较少死亡,但会导致生长速度减缓,饲料报酬降低,机体抗病力减弱,容易诱发其他疾病,由此可能造成鸡群大量死亡,严重损害养鸡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对大型养鸡场具有更大危害。
关键词:鸡;慢性呼吸道疾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鉴别诊断;药物治疗;免疫预防
中图分类号:S858. 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8-0100-01
1 流行病学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和带菌鸡,通常是呼吸道中存在病原,经由打喷嚏和咳嗽将病原排至空气中,并对用具、饮水、饲料等造成污染,导致健康鸡群经由消化道、呼吸道途径感染病原。一般来说,主要是1~2月龄雏鸡容易发生,且相比于成年鸡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一般在气候骤变、早晚温差大的时节发病率较高,尤其是鸡舍温度过低、湿度过大以及通风不良时更容易发生。另外,鸡群饲养密度过大,舍内蓄积大量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非常容易出现发病。在大型鸡场饲养的雏鸡往往呈流行性感染,而成年鸡通常呈散发。有时在鸡群进行常规防疫工作中,操作不规范或使用方法不当,也可引发该病。此外,该病往往伴发大肠杆菌病、传染性支气管炎。
2 临床症状
该病通常具有4~7天的潜伏期。发病初期,病鸡表现出食欲不振,有浆液从鼻腔流出,部分频繁打喷嚏、咳嗽,且咳嗽时伴有干性啰音,经常摇头。不仅会发生鼻炎,同时口腔、咽、喉头以及气管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炎。由于喉头和气管被堵塞,病鸡在吸气时往往会伸颈张嘴,但在呼气时低头缩颈,并断断续续地发出咕噜的声音,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一般会由于窒息而导致死亡。另外,病鸡一侧眼睛发生结膜炎,癥状严重时视力减弱或完全失明。大部分病鸡在病程末期还会出现下痢。
3 剖检变化
剖检发现主要是眶下窦、气囊、气管以及肺脏等部位发生病变。病死鸡鼻腔、喉头、气管等处通常存在大量红褐色或灰白色的黏液或干酪样渗出物。其中气囊发生最为明显的病变,初期气囊发生轻度水肿,表面存在增生性结节,呈念珠状。随着症状的加重,胸部气囊会出现纤维素性发炎,气囊明显增厚,囊腔内存在大量的灰黄色黏液或如同炒鸡蛋样干酪样物质。特别是发病后期继发感染大肠杆菌,会具有典型的气囊炎、肝周炎以及纤维素性心包炎等症状。
4 鉴别诊断
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毒性传染病,都会导致病鸡出现呼吸道症状,并由于气管发生堵塞而造成呼吸明显衰竭,其中典型的传染性支气管炎在开始发病时就会使蛋品质变差,容易产出软蛋、砂壳、白蛋以及皱纹壳等;而慢性呼吸道基本只会导致病鸡气管发生部分阻塞,从而出现呼噜声,类似气流过水声,且前期基本不会导致蛋色发生变化。新城疫、大肠杆菌病也能够诱发病鸡出现呼吸道症状,导致气管渗出物增多,但同时伴有气管红紫、充血现象;而慢性呼吸道疾病只会导致病鸡呼吸道存在积痰,但呈正常颜色。另外,病毒性传染病以及大肠杆菌病主要是导致内脏发生充血,并伴有腹膜炎,而慢性呼吸道疾病在后期往往会伴有痛风症状,如同肾传染性支气管炎症状。
5 防控措施
药物治疗。大群使用泰乐菌素混饮,按每100 g药物添加200 L水,连续使用3~5天;之后改成罗红霉素混饮,按每100 g药物添加1000 L水,连续使用3~5天。对于发病中后期以及末期症状严重的病鸡,可取100 mL黄芪多糖注射液、2支80万IU青霉素、2支100万IU链霉素,混合均匀,按体重肌肉注射0.5 mL/kg,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治疗效果较好。
免疫预防。常用的疫苗有两种,即弱毒苗和灭活苗。弱毒苗一般采取饮水免疫,雏鸡大约在12周龄进行1次接种,注意使用弱毒苗前后5天内不可使用抗生素。在实际饲养中,普遍使用灭活苗来预防该病,蛋鸡通常在10日龄和开产前都免疫接种一次油乳剂灭活苗,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感染该病后产蛋量降低而导致的损失,同时还可有效防止机体表现出该病的临床症状以及发生气囊炎;肉鸡适宜在l—3日龄使用药物预防,在大约10日龄颈部皮下注射一次灭活苗,就能够有效避免其在饲养过程中感染该病。
加强饲养管理。鸡场布局合理,制定合理的隔离以及消毒、防疫制度,保持饲养环境良好,夏季加强防暑降温,冬天加强防寒保暖,且全年任何季节都要保持鸡舍通风良好。种鸡群要加强净化,避免通过垂直传播。鸡场需要引进鸡苗时,必须到饲养管理条件良好的种鸡场,且到场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隔离饲养,通过检疫确认健康无病后才可正常饲养。饲养时要求不同日龄的鸡完全分开,最好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鸡场每批鸡出栏后,都要将粪便、杂物等全部清除,并经过全面清洗、消毒。下批雏鸡入舍后,要定期使用无毒、无腐蚀性以及无刺激性的消毒药进行带鸡喷雾消毒。另外,禁止将污染工具带进鸡场,不允许进入老鼠、飞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