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洁 刘孟豪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六年级学生在物质科学领域,要求学生对物质的化学反应有初步了解,要求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评价。为给学生创设更好的科学课体验,以《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为例,教师展开多方面反思,发现一堂成功的实验课是需要教师在课前实验材料上做好充分准备、课上用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对本课的探究热情、课中关注学生的动态及其在接收知识过程中的反应情况。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四课,这一节课有三个知识要点:观察并了解小苏打和白醋的特性、观察两者混合后发生的现象、研究两者反应产生了一种具有什么性质的气体。这三个要点中第一个较为简单,后面两点是既是本节重点,也是本课操作的难点。这节课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做很多准备。
1 课前材料准备的反思
1.1 放蜡烛容器的选择
课前看过一节优质课视频,在引导学生得出“实验产生的气体比空气重”的环节中,该老师在500毫升的A烧杯装着点燃的蜡烛,在500毫升的B烧杯装小苏打,白醋倒进后B烧杯后产生的气体直接倒入有蜡烛的A烧杯。在课前,教师也做了这种尝试,然而效果并不明显,实验成功率极低。于是,教师考虑将放蜡烛的500毫升的烧杯换成250毫升的,原本反应的小苏打和白醋的量不变;实验后,还是失败;接着将放蜡烛的烧杯换成100毫升规格,实验成功率大大提高。于是,确定了放蜡烛的烧杯规格。
1.2 蜡烛如何放进小烧杯
虽然经过多次实验确定将蜡烛放在100毫升规格的烧杯中,但是如何快速且稳定将蜡烛粘在烧杯底部需要思考。倘若用手拿着蜡烛在如此小的烧杯是固定不了的,因为实验要求蜡烛高度低于杯口,而烧杯口径太小,手无法伸进烧杯将蜡烛稳稳落在杯底。既然手大,那就采用细的工具,只要该工具能穿过杯口,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于是,教师想到用镊子夹着蜡烛上端,当打火机在蜡烛底部燃烧形成蜡油后迅速将蜡烛粘合在烧杯底部。这一方法简单,快捷,一个难题得到解决。
1.3 白醋和小苏打进行反应的容器选择
从在500毫升的大烧杯反应到250毫升的中烧杯反应,再到集气瓶、一次性塑料杯、240毫升的圆口直筒透明的玻璃杯,发现塑料杯和玻璃杯效果不错,不过玻璃杯更胜一筹。一方面,学生不至于把杯子压扁使得液体流出。当学生将小苏打倒进白醋中发生反应盖上盖子时,出于害怕气体跑掉的本能会在盖子上用较大的力;另一方面,在拿燃烧的木条伸进反应后的杯中检测气體是否支持燃烧时,不会因为手抖而把杯子烫破。
1.4 盖玻璃杯口的塑料培养皿换成厚的塑料板,使得移动时更加方便。
1.5 白醋和小苏打量的确定
经过多次实验得出,普通吃饭的勺子6份醋,两份小苏打。
2 课前导入的反思
仅仅用感官来观察醋和白水的区别,这样的导入方式不够新颖,过于平淡,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用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的视频引起他们对实验的探究热情。通过这个现象认识所用到材料的性质,引起学生对后续实验的期待。
3 课上实验过程的反思
(1)时间分配。之前花了较多时间在白醋和小苏打观察和特点汇报,学生对这两种物质并不陌生,它们特点很鲜明,观察时间不必五分钟,三分钟即可,再请两位学生汇报补充便可完成这一环节,为做这两种物质混合反应的实验留足时间。
(2) 实验演示。有些学生出现各种情况,导致实验打不到理想效果,得不到相应结论,因此老师做演示实验很有必要。只是,在教师演示时实验装置垫得不够高,学生看不全,下次可以把凳子放在讲台,将实验置于凳子上演示。
(3)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作为老师,经过多次实验,自我感觉良好,实验效果明显。可是,在学生身上并不容易,有的学生盖盖子速度慢,有的盖不紧,有的还在反应进行时偷偷打开,导致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气体浓度被稀释,为后面不能成功熄灭蜡烛埋下败笔。因此,留心课堂中学生的反应给我的教学改进指引了方向。
(4)材料配给。给每组多准备一份醋和小苏打,也许第一次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实验失败,给学生多一次机会,给他们多一点探索的时间。他们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再经过实验解决问题。
(5)实验扩展。给学生扩展用小苏打和白醋还能做有趣的实验,比如把气球吹胀、做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等。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的乐趣。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深感要把一节科学课上好并不容易。在给学生进行实验前,教师需在课前做许多预实验,将最容易得出现象的操作方法在课堂中呈现,一来学生能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还原了物体间变化的真相,二来也着实让课堂有效时间得到充分利用。科学是需要学生亲自去操作实践才能收获更好,如果剥夺他们动手的机会,他们的实践探究能力将会产生到消极影响。科学老师需要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精神,积极探索,主动学习,克服惰性,勤于反思教学,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也为成就孩子们更好的未来做一份努力。
(作者单位:珠海市香洲区甄贤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