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的西行漫记:印度竟无一人能敌

2018-05-14 15:39
新传奇 2018年9期
关键词:烽火台玄奘大唐

大唐高僧玄奘西行求法的故事,由于小说《西游记》的传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是历史事实和小说毕竟不一样,没有孙悟空同行,也没有妖魔鬼怪,玄奘孤身一人西行五万里,走过万水千山终取得真经,但是其取经路上所受的折磨,也是难以想象的。

负笈出长安

玄奘背负着普渡苍生、寻求佛陀箴言的理想,踏上了他充满艰辛且富贵荣华、功名利禄、国色丽质等尘世物欲的诱惑之路,开始了5万里长路的另一种参禅悟道。

大唐贞观初年的长安,佛教礼仪多存惑异。玄奘在遍访洛、蜀、长安的大德法师后,甚觉其“备餐其说,详考其理,各擅宗途,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言:“昔法显、智严亦一时之士,皆能求法导利群生,岂使高迹无追,清风绝后?大丈夫会当继之。”于是他上表唐太宗李世民,却未经准许。然而大师西去求法的决心已定,又岂能因皇帝的敕令作罢。

大唐贞观元年(627年)仲秋八月的一个黄昏,皇帝下令饥民放生的傍晚,玄奘和一个在京学习佛经“功毕还乡”的秦州(今甘肃天水)僧孝达结伴,混入逃荒的饥民中,在夜幕的笼罩下偷偷走出了京城长安。

偷渡玉门关

玄奘出长安城西门趁夜而行,翻山越岭,过秦州,宿兰州,随商旅来到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凉州乃丝路古镇,“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一派繁华景象。佛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十分鼎盛。玄奘应邀开坛讲论弘扬佛法,也是为了化得他西行的度资。玄奘的讲论在凉州官吏、僧俗百姓、西域商人中赢得了空前的赞誉,人们争相聆听、供养。

今天细细想来,在玄奘西行的路上若无有缘人的帮助,纵然他坚毅果敢也无法走出大唐的国境。玄奘大师的人格魅力、智慧、追求和践行真理的信念感天动地,才有了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这样的能徒,西行取经才得以成行。而这些能徒就是河西走廊上的佛门弟子。

时有河西佛门领袖惠威法师深感大师之大德,“复闻求法之志,深生随喜,密遣二弟子,一曰惠琳,二曰道整,窃送向西”。深秋的天气已是凉意十足,然而,玄奘只能昼伏夜行,且行且停,穿越这无垠的戈壁,把身影甩到身后。虔诚的佛教徒、瓜州(今甘肃安西)刺史独孤达“供事殷厚”地接待了大师,并向大师介绍了此去西路的状况:“从此北行五十余里有瓠芦河,下广上狭,洄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关外西北又有五烽,候望者居之,各相去百里,中无水草。五烽之外即莫贺延碛,伊吾国境。”

前路茫茫,代步的马儿病死,从凉州跟他一路走来的两个小和尚又离他而去。玄奘瞻望前路,顾影身边,心中充满了愁云。而此时凉州遣返他的牒文又到。幸好有州史李昌崇信佛法,遂将牒文密呈玄奘,并当面毁之,免去了大师的西行之忧。因没有了代步的马,无法跋涉千里沙漠,又从集市上买了一匹马。但苦于无人引路,在瓜州又耽搁了一月有余,此时已到了初冬时节。正在玄奘无可奈何的时候,有一个名石槃陀的胡人,送他出了玉门关,过了五烽燧,并且为玄奘更换了一匹识途老马。

夜过五烽燧

走出玉门关的时候,玄奘已是孑然一身,再也无人相伴,只有那匹“老瘦赤马”相随而行。在身心疲惫中,他数次出现幻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是这样记述的:“顷间忽有军众数百对满沙碛间,乍行乍息,皆裘毼驼马之象及旌旗槊纛之形,易貌移质,倏忽千变,遥瞻极著,渐近而微。法师初睹,谓为贼众:渐近见灭,乃知妖鬼。又闻空中声言‘勿怖,勿怖由此稍安。”其实,这哪是空中之声,而是年轻的心脏和坚强的意志力起作用。

到第一烽火台的时候,他本想趁夜取水而过,岂料还是被守烽的士兵发现,守将王祥意欲大师去向敦煌,大师对王祥说:“奘桑梓洛阳,少而慕道。两京知法之匠,吴、蜀一艺之僧,无不负笈从之,穷其所解。对扬谈说,亦忝为时宗,欲养己修名,岂檀越敦煌耶?然恨佛化,经有不周,义有所阙,故无贪性命,不惮艰危,誓往西方遵求遗法。檀越不相励勉,专劝退还,岂为同厌尘劳,共树涅槃之因也?必欲拘留,任即刑罚,玄奘终不东移一步以负先心。”王祥被玄奘的赤诚所感动,不但再不劝归,而且差人为大师装水备粮,亲自送出十余里。让玄奘绕过二三烽火台,直去第四烽燧。因为第四烽火台的守将是王祥的宗亲王伯陇。是夜到达第四烽,大师留宿一夜,拂晓出发,撇开第五烽火台,径直向八百里莫贺延碛走去。把虔诚的背影留在了大唐,留给了后人……

单骑闯沙海

八百里的莫贺延碛,古称沙河。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更没有水草。只有白骨引行、驼粪指路,惟在百余里外有眼野马泉,吸引着玄奘以及他的老马漫无边际地在沙海中艰难行进。大师口念观世音菩萨及《般若心经》,行进100多里也没有看到野马泉,此时人困马乏,取水欲饮,却不慎将盛水的皮囊掉在沙中,转眼便一滴不剩。且又迷失了方向,走来走去总是在一个不大的范围盘旋。无奈之下想返回第四烽火台,但转念一想自己为弘法而发的誓愿,“于是旋辔,西北而进。是时四顾茫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若时雨。虽遇如是,心无所惧,但苦水尽,渴不能前。是时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口腹干燋,几将殒绝,不复能进,遂卧沙中默念观音,虽困不舍。启菩萨曰:‘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群生,以求苦为务。此为苦矣,宁不知耶?如是告时,心心无辍。至第五夜半,忽有凉风触身,冷快如沐寒水。遂得目明,马亦能起。体既苏息,得少睡眠。即于睡中梦一大神长数丈,执戟麾曰:‘何不强行,而更卧也!法师惊窹进发,行可十里,马忽异路,制之不回。经数里,忽见青草数亩,下马恣食。去草十步欲回转,又到一池,水甘澄镜澈,下而就饮,身命重全,人马俱得苏息。计此应非旧水草,固是菩萨慈悲为生,其至诚通神,皆此类也。即就草池一日停息,后日盛水取草进发,更经两日,方出流沙到伊吾矣。此等危难,百千不能备序。”

这段文字是记述玄奘西行路上最为惊险、性命攸关且最为精彩的文字。如果没有这匹识途的老马,玄奘兴许会命沉黄沙,《西游记》中也会少了机警识途的白龙马。可见罗贯中为了把玄奘大师的人格魅力表现得更充分、更完美,是否有意安排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以表现玄奘的多面人格特征。

玄奘一行最后来到天竺。天竺的僧人惊叹于玄奘的献身精神,主动带领他瞻拜各国佛教胜迹。玄奘在摩揭陀国最著名的那烂陀寺潜心修学五年,研究了寺中收藏的佛教典籍和婆罗门教经典,兼学梵文和印度方音,很快成为饱学之士,还一度作为法会论主,作《三身论》三百颂传遍五印度,因而获得“大乘天”的尊称。

玄奘不僅主持译经,还奉唐太宗敕命著《大唐西域记》,玄奘口述,辩机撰文,贞观二十年(646年)成书,记述了玄奘所亲历110个及有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这本书不仅成为大唐了解西域的重要指南,至今仍是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印度那烂陀寺的废墟、王舍城的旧址、鹿野苑古刹等古迹遗址的发掘也是《大唐西域记》的重大贡献。

1987年印度历史学家阿里在写给北大季羡林教授的信中说,如果没有玄奘的著作的话,重建印度史是不可能的。

(《丝绸之路》2010年01期 何定昌/文)

猜你喜欢
烽火台玄奘大唐
访襄阳大唐影视城
首山烽火台,迟暮的美人云鬓散落
太宗&玄奘:西游前后的帝与僧
淋巴结:身体健康的“烽火台”
西安大唐不夜城灯光璀璨
玄奘的晚年很凄凉
遭遇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