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冠杰
历史教学可以采用的材料繁多,有史料、地图、漫画、报刊、文物、影视、录音、摄影等等。其中,高考历史模拟题便是一种效果绝佳的教学运用材料,它能够直接体现和考察某一知识点,还能够反映未来的高考命题趋势,这是高三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当前高中历史教学非常重视如何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5个要素,而运用高考历史模拟题来进行教学,可以加强“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就以“自然经济解体”这一考点为例,探讨高考历史模拟题在历史复习教学中的运用。
知识点一: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相对封闭的封建国家,自然经济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并稳定地发展。直达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这种稳定发展状态才被打破,并开始走向解体,原因是什么呢?
(2015·江苏宿迁高三上学期期中·6)彭泽益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记载:洋布“幅宽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对材料所述现象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
A.洋布完全占领中国的棉布市场
B.西方的商品输出瓦解着自然经济
C.洋布质优价廉有利于获取利益
D.中国人开始認识到西方的先进性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
【解析】材料中“幅宽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的信息说明中国传统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困境,故B项正确。
这道模拟题就揭示了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西方的商品输出瓦解着自然经济”,其实就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知识点二: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鸦片战争后,由于通商口岸的开放、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中国闭关锁国的、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隔绝状态被打破。随之而来的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西方列强的商品汹涌进来,受此冲击,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那么,自然经济的解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材料一:(2016·云南昆明高三摸底·28)1840年后,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材料反映了中国( )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
C.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D.对外贸易居出超地位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
【解析】题干中提到“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说明当时出现了自然经济解体的现象,故A项正确。
在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态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即“耕织结合”是其显著的特点之一,个体农业为家庭手工业提供生产所需要的原料。1840年后,“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正是说明了耕织分离的现象,个体家庭把重心放到家庭纺织业而无心从事农业,家庭手工业由原来的从属于农业的地位变成个体家庭主业了,这正是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之一——“耕织分离”。
材料二:(2016·广东汕头高三期末·28)鸦片战争前,中国粮食产量中商品粮比重在10%以下;鸦片战争后,这一比重上升至17%。材料直接反映了( )
A.外资入侵破坏民族工业 B.传统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
【解析】商品粮的比重直接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故D项正确。
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中,个体农户所生产农产品的主要用途就是“自给自足”,一是用来缴纳赋税,二是满足日常家庭生活需要,只有少量投入市场。鸦片战争后中国商品粮比重由10%增长到17%,说明农产品投入市场量增加,自给量减少,这刚好反映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另一个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知识点三: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影响
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是时局剧烈变动的产物;而自然经济的解体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产生重大的影响,下面我们再以题目材料展现。
材料一:(2016·山东潍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6)1842—1846年,中国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B.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
【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故B项正确。这反映的就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之一——“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