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凤
听力,永远是各种类型英文考试从不缺少的一部分,高考也不例外。有时是学生们比较犯愁的部分。学生经常是前一段听得很明白,下一段没完全听懂。为什么英语学了那么久,听力水平依然不理想?
听力,是听和理解能力的总和,是把声音转化成可理解的内容的思维过程。听力是外语学习的听、说、读、写、看五大技能之首。听是“火车头”,英语学习应该从“听”开始。
但是在平时教学中不乏有重阅读、轻听说的现象,听力往往被忽视。世间万物,都有支点。那么,听力的支点在哪呢?虽然放听力的时间不是学生所能把握的,但在听力过程中掌握一定技巧,会事半功倍。下面就英语近五年高考听力之小对话谈一下自己几点粗浅的认识:
1. 安定情绪,集中精力
不少学生可能有过这种经历:在英语听力训练期间,注意力高度集中,心跳加速,往往丢掉了开头的第一分。一紧张,一两个单词没听清,致使接下来连连失分。出现这种情况,考生要在考试伊始静下心来,因为一次错过便是永恒。平衡心态,不妨自己先这样暗示自己:自己听不懂的部分,别的学生不一定能听懂。还可以做个深呼吸,心情放松一点。总之调节使自己处于最佳状态。
所以平时在指导听力技巧时,教师务必将听前准备中的“静心态”放首位,开始时反复提醒,直至学生习惯并能做到。
2. 掠读题目,预测内容
高考听力有一半的信息靠听,而另一半则靠阅读。迅速浏览题干和所给选项,做到有备而来,化被动为主动。
一般说来,听力测试中小对话的考点主要集中在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即理解主旨和要义和重要细节)。要有超前意识,拿到试题后,充分利用有限几秒钟扫视或快速浏览听力题的题干与选项,做听前预测、标记关键词、划选项异同等,这样,忙碌起来帮助学生更容易进入状态,忘记考试的紧张。
近五年,第一题一般测试行为判断,要求学生注意特殊句型,把握wh-词,把握说话者的真正用意。这些wh-词为:when,where,who,what,why and how等。由此不难知道是考查细节还是中心思想,并推测听力材料的可能意向。一般地,询问价格、时间、地点、身份职业、计划打算……听力的八大场景最常见,在这些场景下发生的各種事自然可以提前预测一二。不打无准备之仗,集中精力捕捉问题涉及的相关信息。
3. 带问题听,速记要点
边听边记是个不错的方法。记笔记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无处不在。平时记录课堂要点,作业,电话号码,联系方式等等。它也是听力训练必备的一项技能。
边听边在草稿纸上做笔记,速记听力的细节。尤其在听较长的材料,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用耳听、用心算、用手记等多种感官参与。提高听的效率。特别留意数字(几月几日、钟点上午还是下午、价码是全价还是半价等)或地名人名,快速用自己平时积累的速记符号记下来。如,有这样一道听力试题,一支钢笔原价是19.5元,打完八折后,要买五支要多少钱,这就要求速记数字并简单算一下。
4. 听懂大意,而不是每一个词
近五年有三次都考查了主旨大意。众所周知,主题句,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出现在文章句首的居多,也有的在句中或句末。先看选项和问题,判断是否考查主旨大意、标题,然后再注意去有目的地抓主题句。
注意表转折和让步的常见词,如but、though、although等。听者尤其要注意but等词后的意思,这才是其想要表达的主旨要义。
此外,一些表示否定意义的词和词组也需留意,如:no、not、never、scarcely、seldom、rarely、hardly、little、few、doubt、neither、too...to等。
小对话(即一男一女,一问一答)简短扼要且只播放一遍,错过就没机会了,一般地要特别注意第二个人的回答。听清楚第二个人说的话,90%的考点和第二个人说的话有关。
5. 速决速断,相信第一感觉
语音转瞬即逝,考验瞬间反应能力,要一步到位,利用耳边的余音,切忌反复不定,除非是完全瞎猜,否则不要轻易改动第一感觉选出的答案。
6. 长期累积,加大阅读
阅读是长期积累的“输入”的过程。只有大量输入,才能更好地输出。词汇是先驱,背过高考3500词,就基本扫清了听力词汇障碍。通过阅读认识更多词汇,拓宽知识面,了解更多背景知识,同时训练一下分析辨别能力。阅读是学习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的一个重要平台。许国璋教授说过,“只有通过读,你才能够获得最大的实践量……”它可以帮助学生得到乐趣,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兴趣。一个人学习成功的次数越多,他的学习自信心就越强。
另外,听读、听说不分家。五大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不为听而听。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大声朗读对语文学习很重要,对于我们英语学习亦是如此。在早自习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首先可以朗读课本上的精读课文,再选择一些名人演讲和英语杂志上的小文章等等。朗读和阅读一样,成在坚持。一个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学生根本谈不上英语听力的提高。
听力,不只是耳朵的“孤军奋战”,加以重视,适度练习,由简趋繁逐步进行并加以恰当指导。“审知彼己强弱利害之势,虽百战实无危殆也。”因此,“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真理。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般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