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媛
摘要:诗歌是最高的文学形式,简洁的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审美价值。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文章根据《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诗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语文;诗歌;教学方法
诗歌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但现今的诗歌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方法程式化、朗读随意化等问题。文章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诗歌教学。
一、激发学习兴趣
大部分中职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课上,而忽视语文的学习。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必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关注,更不会让其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所以,教师要构建“有意思”的课堂,让课堂具有更强的“故事性”,学生一旦感到内容“有味”“有吸引力”,便会产生求知欲。
例如,在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首先要求学生查阅与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如周瑜、赤壁之战等,再让他们结合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学会探索,另一方面也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1]。
二、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获得感悟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所以,中职语文诗歌教学应采取“朗读先行”策略。指导学生正确诵读,咬字发音、节奏韵律等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把诗歌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诵读,并与诗人产生共鸣。
例如,在讲解《故乡》时,可以通过询问学生,“你的家乡在哪里?你们思念自己的家乡吗?”引入这首诗的主题。然后向学生介绍诗歌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领悟简短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教师可根据每首诗的感情基调,先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进行范读,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再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诵读,在诵读中品味美。
三、鉴赏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比较鉴赏,寻找诗歌特征
诗歌鉴赏有多种方法,比较鉴赏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把内容相近、形式不同的诗歌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共性和差异,可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特征和规律。比较鉴赏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机联系,还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感悟能力,让他们学会运用基础理论分析、鉴赏诗歌。
(二)分析意象,领会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的另外一种常用方法就是意象分析法。即仔细阅读诗歌,选出几个典型的意象作进一步分析,从而体会诗歌本身的意境,掌握其中的精髓。意象就是渗透着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理解诗作的重要线索。
如《致橡树》,诗人先用“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意象来代表不同的爱情观,并予以否定,再通过“木棉”(象征女性)对“橡树”(象征男性)的告白提出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观,即诗人的爱情观:男女之间的爱情应该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女性更应该强调自身的尊严与价值,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通过意象分析,学生能更直观地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抓住诗眼,理解内在意蕴
诗歌的字里行间都包含了丰富的感情,如何准确把握住诗歌的感情色彩呢?抓住“诗眼”是关键。通过诗眼可以理清诗歌的脉络,理解诗歌的内在意蕴。
诗眼往往是中心句的动词或形容词,如贺敬之的《回延安》,“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个“抓”字,一个“贴”字,鲜明地道出诗人对延安的深情,“不放”和“紧紧”两个词则将作者对延安的感情进一步升华,表达了一种深沉的爱与眷恋。
(四)展开想象,领悟诗歌意境
北宋文学家张舜民曾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歌无法像其他文学形式一样通过一些感人的镜头或者画面来表达情感,它只能用简洁、含蓄的语言来创设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的境界。教师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去把握那些看不见的场景,并在大脑中构建出来,进一步领悟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美[2]。
例如余光中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弯浅浅的海峡等就让人联想到那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对两岸统一寄予的热切期盼。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可感知的形象带我们进入诗歌的意境,进一步理解诗歌。
总之,朗读和鉴赏是中职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途径,二者有机融合能得到较好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诗歌阅读水平,形成丰富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杜金玲.加强中专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15):188,190.
[2]林海燕.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及对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2):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