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文庙进入新世纪的几件事

2018-05-14 09:37庞学臣
奋斗 2018年21期
关键词:文庙大修哈尔滨

庞学臣

2018年是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哈尔滨文庙(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即将迎来落成90周年。我曾经在哈尔滨文庙工作过,亲身经历了哈尔滨文庙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哈尔滨文庙传统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折射出改革开放的巨大辉煌成就,体现出逐步树立并不断强大起来的民族文化自信。

中国的文庙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传承儒家文化思想的文庙文化也已经形成、发展、传承了两千多年,是保持、展现、弘扬、发展中华特色文化的重要标志,为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被淹没、不被同化、不被消亡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常说的,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三千年文明史不断层、不中断,文庙阵地作用功不可没。

站在哈尔滨文庙,看着眼前人头攒动、扶老携幼的观众群,特别是看到一张张徜徉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海洋里的青少年们渴望求知的笑脸,回想起当初“文革”遗毒在作祟,个别人参观时出言不逊、出口必称“孔老二”,文庙工作人员与之发生冲突的一幕;回想起当初文庙大修恢复原状、创办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杂音不断,自信不足有疑虑的情形,作为曾在文庙工作过,经历了哈尔滨文庙伴随国家改革开放由衰败到振兴历程的老同志,心里的幸福是满满的。

从改革开放之初将哈尔滨文庙移交给文博系统,到以文廟为馆舍成立省民族博物馆,再到初步维修、恢复功能以后对外开放,更有建成后80年首次彻底大修,又有祭孔大典、开笔启蒙礼等系列优秀传统文化的创办和发展,一直到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哈尔滨文庙事业由衰败到兴盛的发展,见证着国家改革开放逐步发展强大的步伐,见证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步步兴盛。

一座为抵制文化侵略而生的建筑

哈尔滨文庙始建于1926年,历时3年,于1929年落成。是东北地区面积最大、建筑等级最高、建筑规制完备、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祭祀孔子的殿堂,也是黑龙江省现存最完整的仿清代建筑风格的建筑群,并具有典型的清式文庙建筑格局。

当年张学良修建文庙,就是为了抵制帝国主义列强的文化侵略、振奋民族精神、推动祖国自强。

1996年,哈尔滨文庙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饱经沧桑磨难

哈尔滨文庙虽然历史不长,却饱经忧患沧桑。落成不到两年,日本帝国主义就鲸吞了中国东北。从此,哈尔滨文庙就沦为侵略者贩卖精神鸦片、毒害中华民族的场所,日伪政权几乎每年都在此上演所谓的“祀孔”闹剧。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哈尔滨文庙先后被用做哈医专、哈医大、哈军工等单位的图书馆,后来又作为黑龙江省军区的仓库。“文革”中,遭到很大的破坏。1985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下发文件,黑龙江省军区将哈尔滨文庙移交给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同年经省政府批准,以文庙为馆舍成立了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经过了3年的初步维修和整治,哈尔滨文庙于1988年对外开放。

到本世纪初,经过了8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损坏,哈尔滨文庙的各处建筑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破损,有的损坏相当严重,抢救任务迫在眉睫。一千多米长的围墙上面没剩下几片瓦,破败景象很惨;所有的古建筑屋顶都在漏雨,最严重的东西庑面临着房倒屋塌的危险,没有办法,只得做了两块大苫布把整个屋顶罩起来;屋顶上、牌楼上、宫墙上到处长满了野草、小树;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被破坏性改造,挖墙开洞加装现代玻璃门窗,面目全非;油漆彩绘大面积深度脱落,导致木质构件直接裸露、龟裂、腐烂,不得已直接缠上塑料布。

多方努力推动全面大修

上述现象,也引起了以《黑龙江晨报》记者徐朝为代表的省内媒体人高度重视,予以大篇幅的多次公开报道,为后来的哈尔滨文庙大修的启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迅速改变这种危险、残破的状况,保护好、传承好我们的这块“国保”,哈尔滨文庙积极申请、奔走呼号。多次去北京请专家来现场实地勘察、论证,分三批形成保护修缮设计方案,经省文化厅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决定自2007年开始,到2009年哈尔滨文庙建成80周年的时候,用3年的时间完成哈尔滨文庙建成以来的首次大修任务。

大修的决定很快得到落实。但是,修文庙不是一般的修房子,哈尔滨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保护级别最高的不可移动文物,在内容和程序上,都有一系列的严格规定,必须认真遵守,所有的程序不能丢,所有的环节不能落。

承担保护修缮工程设计的单位是国家文物研究所(现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是国内最高权威机构,面向全国乃至全球服务,技术人员的设计任务量可想而知,找他们做设计要排队。记得为了制定和报送大成殿的维修设计方案,我和省文化厅的文物处长盖立新、省民族博物馆科长夏彦斌,硬是在国家文研所待了10多天,天天为专家打水搞卫生,终于感动了领导和专家,就是在截止报送的最后1小时,把方案送到了国家文物局,这才保证了维修的如期进行。

此次大修的范围是哈尔滨文庙所有的单体保护建筑。

区委书记说要“吵吵着干!”

时任中共哈尔滨市南岗区委书记的张惠涛对哈尔滨文庙的全面大修非常关心,也非常支持。他对我说,文庙大修这活,咱们“吵吵着干!”意思是说,文庙大修的每一步,都请新闻媒体重点报道,从而引起社会各界长时间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此事得到了新闻媒体高度重视和支持,在文庙大修的3年时间里,各新闻媒体一直聚焦哈尔滨文庙,也激发了文庙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边维修边开放,一天也没有闭馆,在做好隔离、保证观众安全的前提下,维修现场也成为难得的一道风景线。

大成殿镇殿之宝不为人知的秘密

按照中国古典建筑的旧制习俗,在主体建筑的正脊中间的琉璃瓦下面,修建结束的时候,需要放置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俗称镇殿之宝。可是,创建哈尔滨文庙的时候,已经是民国时期了,当初的建设者按没按照旧制习俗办,不得而知。即使是当初建设者按照旧俗办了,哈尔滨文庙经历了80年的动荡之后,期间是否被盗,“宝物”还在不在也难说。维修开工仪式上设不设立这道“取宝”程序,一时很纠结。

经过班子商量决定,在举行大成殿开工仪式的头天晚上,与施工方、监理方一起上房实地秘密检查了一下。这一检查,大喜过望,在大成殿正脊最中间的一块筒瓦的下面发现了银元宝和皱成一团的包装纸。这是一锭纯银元宝,重量约一百克,椭圆形的底部刻着四个字:“滨江翠华”,据推断是当年哈埠银号的名字。按照习俗,银元宝和包装纸不再放回原处,成为最重要的馆藏文物了,待此次大成殿修缮竣工的时候,再放置新的镇馆之宝。

检查之后,又不声不响地恢复了原样,只是对第二天的“取宝”活动心里特别有数了。第二天,也就是2008年4月29日上午9时,开工仪式如期举行,其中的重头戏就是发现并取出镇殿之宝,引起很大轰动。

在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之后,最后确定大成殿新的镇殿之宝分别是: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路线图的纪念光盘;时任省文化厅厅长白亚光撰写雕刻于铜板之上的大修颂;黑龙江特产的五谷杂粮(大豆、玉米、高梁、水稻和谷子)。作为历史的见证,将向后人展现当今社会百年奥运盛事、文庙八十年来风雨沧桑及祝福龙江大地五谷丰登、人民安康。

其实,就在当天的早晨8时,活动还没有正式举行之前,业主与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同志一起将数枚奥运金币和银币放置在了大成殿正脊中問,2008年哈尔滨文庙大成殿大修竣工放置的新的镇殿之宝不是三件(套),而是五件(套)。

这个秘密迄今,哈尔滨文庙的大部分员工都不知道。当时之所以没有公开宣传报道,一是考虑到不要冲击了前三样“宝物”的寓意和象征,二是考虑到安全问题。现在为什么揭秘了呢?因为安全问题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不搭上脚手架,谁也别想上到大成殿的正脊上面去。

3年耗用金箔15万张

按照古建筑的修复准则,大成殿等建筑的金龙和玺彩绘中的金龙必须使用纯金打造的金箔来维修。这些金箔造价昂贵,每片金箔为0.11米见方。3年维修期间共用金箔15万余张。金箔又轻又薄,会随风飘舞,用手轻轻一碰,就会化成金粉。贴金箔时,必须紧闭房门,不能有一丝风,否则金箔掉在地上就会破损。到底是用真金和矿物质材料做的,都10多年了,现在看起来还是金碧辉煌的,特别是晚上,只要有一点亮光,就映衬的彩绘熠熠闪光。

饭店里的猪血断货了

哈尔滨文庙大修采用的都是传统工艺,其中,油漆彩绘工序大量使用猪血,就是一个鲜为人知又让人感兴趣的事情。猪血经过施工人员加工后同砖灰、麻、布等材料包裹在木构件表层形成灰壳,主要起保护木构件的作用。这样裸露在阳光下的木质构件不仅可以躲避风雨的侵蚀,用于防潮、防虫蛀,还能屏蔽紫外线的破坏。3年总共用了20多吨猪血,一时间造成了饭店里的血肠断货,传为佳话。

替换下来的老瓦件埋入地下留给后人

哈尔滨文庙将300件琉璃瓦埋入地下,以使这些文物可长久保存,让后人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古建筑材料工艺技术水平。

此举证明哈尔滨文庙文物保护意识之强,思路之长远,方法之妥当,在全国同行业中也不多见。

文庙开始走入人们精神文化生活

哈尔滨文庙大修之时,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也接近30年了。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强大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领域也在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哈尔滨文庙不断开展和逐渐丰富的各项活动就是一个见证。

3年大修期间,也正是哈尔滨文庙各项活动创办、发展的鼎盛时期。祭孔大典、开笔启蒙礼、成人礼、毕业典礼、教师节、龙江360行行行有状元、国学讲座传承等活动从无到有,不断丰富和发展,一跃而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边维修、边开放,并且创办了这么多系列活动,这在全国同行中极为少见。文庙开始走入市民生活,人们知道了在哈尔滨还有这样一处值得一去的场所,尤其,家长开始领小朋友参观文庙,中华传统文化根植百姓心中。

免费开放的成果普惠于民

2008年2月21日起,哈尔滨文庙率先对社会免费开放。

本来,哈尔滨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不加入免费开放行列。但是,哈尔滨文庙和省文化厅管理部门审时度势,从长远出发,积极申请省财政给予免费开放政策,得到了批准。

由于哈尔滨文庙多年来闺锁在省军区大院里,不通公交车辆,对外宣传不够,内部陈旧破烂可观赏性差,观众文化消费意识差等诸多原因,使得文庙的观众一直是门可罗雀、寥寥无几,甚至有过一天为零的纪录,修缮后情况得到好转,但一张15元的门票却阻挡了市民进入的脚步,2007年是历年门票收入最高的一年,全年也只有二十几万元的门票收入,根本是入不敷出,珍贵的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哈尔滨文庙对社会免费开放以后,观众人数大增,而且每年观众人数都在增加。是免费开放的政策让文庙从经费紧张的困境中走了出来,焕发出勃勃生机;是免费开放,让更多的市民了解文庙,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下辈子还做中国人

2009年的春节,一个台湾同胞旅游团来文庙参观,被不同于台湾文庙,皑皑白雪衬托下的哈尔滨文庙宏伟壮丽的景象所折服,又为与台湾文庙同根同宗的相同文化氛围所感染,旅行团成员异常兴奋,其中一位老者大段大段地背诵着论语,拉着我的手说,文庙这样全世界独有的超级文化享受,使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无尚的骄傲和自豪,就为了这,下辈子、下下辈子,还要做一个中国人,还要到文庙来享受超级中国传统文化!是呀,下辈子还要做一个中国人,当然,最好能够到文庙当馆长。

(作者系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文博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自然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

(整理:徐馨仪)

责任编辑/徐朝xuzhao@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文庙大修哈尔滨
静听花开
文庙开笔大典
府文庙:走下神坛,走进民间
关于重点保护和重建文庙的建议
刘派
哈尔滨冰雪之旅
倘若,爱在哈尔滨
西藏文物 迎来大修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