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社会网络分析视角

2018-05-14 16:11郭佩文曾栋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

郭佩文 曾栋

摘要: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作为一个基于高校教师网络关系形成的组织,是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模式。文章结合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现状、问题等内容,重点阐述了社会网络理论对于深究中国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指导意义,并为高校教育管理研究者运用社会网络理论有效分析中国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社会网络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高校教师发展

费孝通曾这样描述中国社会:中国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因为关系亲疏远近之不同而形成由内而外的一层一层关系网络。“中国式的关系”已渗透于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关系研究”在中国有着良好的本土化发展。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是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模式,而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作为一个基于高校教师网络关系形成的组织,社会网络理论对于深究中国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有何指导意义?高校教育管理研究者如何运用社会网络理论有效地分析中国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社会网络?

文章结合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现状、问题等基本情况,根据社会网络分析的框架,从高校教师的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分析、高校教师的社会网络特征与个人特征关系分析、高校教师的社会关系网络与知识共享环境关系分析这三方面,从个体网和整体网两个层面初步构建起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框架,并探讨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社会网络形成机制及知识共享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一、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现状

高校教师发展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备受关注的。教师发展的趋势要求高校教师发展采取新模式,而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发展模式是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发展采取的新模式之一。

“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发展模式”就是高校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成员,通过团队定期开展教学或科研方面的学习、交流、研讨等知识分享行为或活动,以满足成员学习需求的教师发展模式。我国高校的各种“学术沙龙”“教学团队”“教研组”等都属于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实际上是基于高校教师网络关系形成的。

然而,高校教师之间时常存在的“文人相轻”“个人封闭主义”等“关系”问题都影响着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教师间形成的社会网络结构对个人行为及群体行为的影响,探索与中国高校“关系”文化相适应的、系统的、成熟的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发展模式。而社会网络分析则是关注于社会实体之间的关系及社会网络结构方面的重要理论与方法。

因此,文章认为,社会网络分析可以从关系的角度,通过分析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中的社会网络结构及集体行动等,探讨怎样的教师社会网络关系更有利于发挥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知识共享价值,从而在优化高校教师网络结构和关系方面改善教师学习共同体发展模式,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为高校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策略建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分析高校教师关系网来研究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是高校教师管理研究的新视角,也是社会网络分析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二、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社会网络分析框架

为构建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框架,文章将结合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现状、问题等基本情况,根据社会网络分析的框架,从个体网分析与整体网分析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可以分为个体网络分析层面和整体网络分析层面,在研究方法上,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数据集类型是个体网络数据还是整体网络数据。在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中,高校教师的社会网络分为教师个体网和学习共同体整体网。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是社会网络分析现今在各种研究领域中最广泛的应用之一。高校教育管理者或研究者可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现有的指标(函数)来描述某个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关系网络或共享网络结构特征,如:网络的密度、中心度、结构洞、二元关系的互惠性、三元关系的传递性和对称性等。

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个体网络分析层面,主要是从教师的个体网络特征(主要聚焦在社会连带特征)分析个体网对教师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和个人发展绩效的影响。高校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个体网主要有教师个人的教学工作网、科研工作网、咨询网等,教育管理研究者通过关注具有不同个体网络结构特征的教师个体的态度、行为、声誉和绩效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不同网络关系特征如何影响教师知识分享行为,进而对高校教师个人的发展绩效产生影响,由此总结有利于提高教师个人绩效的个人社会网络关系特征及个人属性特征,有针对性地通过引导个人发展促进整个学习共同体的发展。

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整体网络分析层面,就是从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整体网络特征的角度去分析集体网络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或者对整体发展绩效的影响。例如,分析共同体的结构特征对共同体的集体行动、发展绩效等的影响;分析共同体的网络关系特征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尤其是分析共同体的网络特征对个人在整体网络中的结构位置的影响,及最终对个体行动所产生的影响。个人的结构位置主要还是受到个人特征等个人因素的影响,但是社会网络理论研究表明,集体因素可作为由个体到个体的因果链上的干扰变量。

无论是从个体网的层面还是从整体网的层面分析,都有其研究基础:一方面,它们都需要对关系的强弱进行衡量,这是社会网络分析的基础。社会网络分析根据关系强弱分为“强连带”与“弱连带”两种主要的“社会连带”,連带强度由四个构面区分:关系的久暂、互动的频率、亲密的程度以及互惠内容。格兰诺维特的“弱连带优势”理论从连带强弱的角度分析了关系特征对个体或整体绩效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们都建立在“关系中的人的行为及行为绩效是镶嵌在网络中,而且关系中的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受到周围的人(即社会网络关系)的影响”这一认识基础之上的。基于以上的研究基础,对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信任研究是两个层面研究的交叉,或者说这两个层面的研究都可应用于信任关系的研究。

三、社会网络分析在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中的应用

(一)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社会网络形成机制分析

分析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社会网络形成机制,具体可通过分析高校教师的社会网络特征与个人特征关系展开研究:一是分析教师个人属性特征和个体网络结构特征(主要是社会连带强弱特征)的关系;二是分析教师个人属性特征及其在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整体网中的结构位置的关系。以上分析过程往往涉及到量化的问题,即把结构特征与个人特征等量化后才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区分网络结构特征与教师个人特征间的关系类型到底是简单的相关关系还是存在逻辑的因果关系,其判断的依据往往是研究背景的理论知识。

教育管理研究者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教师个体在学习共同体整体网中的网络结构特征与其个人特征存在的关系,根据学习共同体整体网特征并结合“极点”“离群点”等概念,识别整体网中的特殊个体,如充当“桥”的角色功能的“意见领袖”,他们对学习共同体的知识分享有着重要作用,需要教育管理者特殊对待;而对于那些“离群”个体,应该根据其个人特征与整体网络特征的关系作出相对应的引导,让其融入共同体中共促发展。

(二)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知识共享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知识共享研究主要是研究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整体社会网络的互惠程度对整个共同体知识共享的宏观影响。这一类研究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分析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整体网的结构形态对集体行动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分析集体行动对知识共享环境的作用,并由此,从整体网的角度,探索出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关系网络与知识共享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这一分析的主要思路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收集不同知识共享效果的学习共同体的整体网络结构形态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理论分析整体网络结构形态对集体行动的影响。

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在社会网络理论研究领域是归结为集体的社会网结构对集体行动的影响研究,此研究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是格兰诺维特的“门槛理论”。“门槛理论”预设了理性的个体行动,经过示范效果,可以变成集体行动。该理论预设每一个体心中都有一定的参与集体行动的动机,但也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别人的参与会激发自己的动机,一方面示范效果会影响人的行为模式,一方面参与的人数与参与的风险会成反比,所以每一个体心中都有一个门槛:多少人参与了,我就跟着加入,这个“多少人”就是基于示范效果与风险考量后设定的心中门槛。

学习共同体内部规模该有多大才能保证共同体知识共享效果?在中国,现阶段的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比较常见的学习共同体有:教研室活动、院系定期举行的科研交流活动,科研讲座、学术论坛、学术沙龙、集中培训(如岗前培训)、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等。然而,因为一些讲座、论坛、培训都是面向全校甚至是跨校的高校老师,人数规模庞大,高校教师参加这些活动主要是听,缺乏与主讲人或同行交流的机会,所以,对于这种大规模的共同学习活动,基于时间和精力成本的考虑,很多教师在学习活动开展前就会打探学习共同体的规模,以此来决定是否参加。最后,这些规模较大的学习共同体活动只能由学校人事部通过行政手段如签到、颁发“继续教育学时”等形式来实现。反而一些由学校基层单位(院系)举办的专门针对院系教师的学术沙龙、讲座培训,教师与主讲人、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动的机会较多,能较好地激发高校教师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由此可见,这一研究对于改善目前教师发展的途径与方法也有借鉴作用。

其次,收集集体行动表现的相关数据,通过运用相关的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分析知识共享的效果与路径,或者根据学习共同体的知识共享效果与路径来总结分析集体行动的特征,进而分析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整体网的集体行动与知识共享路径之间的关系,探索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整体网的集体行动与知识共享环境的作用机制。

这种研究思路也称为集体行动对“场力”(一个相对封闭的领域内的许多作用力,在这里,特指知识共享环境作用力)的影响研究,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二阶段传播理论”。这一理论研究表明,新的信息在一开始扩散总是比较慢的,当采用者达到一定的“临界数量”,扩散过程就突然加速,直到采纳的数量达到饱和点,扩散速度又逐渐放慢,采纳新信息者的数量随着时间呈现s形的变化轨迹,这一变化过程就是因为人际传播的加速,也就是人际间的示范效果,所以又称为“网络效果”。这一理论研究结论可分析高校学习共同体的集体行动与知识共享路径之间的关系。

这类应用研究的意义在于: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社会关系网络或知识共享网络的结构特征,再根据学习共同体或高校教师队伍发展情况的需求,从宏观上调整共同体的教师网络,推动学习共同体中的知识共享行为发生,最终促进共同体及其中的教师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四、结束语

文章所提出的研究框架是围绕如何分析与解决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基于研究者對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以及中国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理解而进行的初步探讨。因此,这一研究框架的内容以及搭建起这一研究框架的依据,将随着研究者对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以及对中国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进一步探索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上述研究框架的构建方式是否能涵盖社会网络分析在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中的主要应用与研究,还有待考察和完善,关于社会网络分析在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中的应用研究也有待不断扩展。

猜你喜欢
社会网络分析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实证研究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旅游规划决策研究
网络学习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协作学习效果比较研究
国内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展会品牌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及其网络结构研究
境外公益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新浪微博娱乐明星的社会网络分析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国内计算机领域科研团队结构分析
近10年我国会计学专业教育改革的综合可视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