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综合
除了航拍,无人机还能做什么?答案是,它还有可能抢快递员的“饭碗”。此前,某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20年,无人机将取代价值高达1270亿美元的商业服务和人工劳务工作。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将使物流行业的成本大大降低。
人工智能时代的高速发展,除了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普通人的工作岗位也随之变得岌岌可危。马云的“无人超市”落地杭州,一场“消灭收银员、消灭导购员、消灭服务员”的行动悄无声息地展开。昆山富士康解雇6万名工人,全部用机器人代替。京东、淘宝引入的智能机器人替代了原来的仓库管理、人工客服等岗位……在机器人比普通人更“好用”的情境下,你的岗位还守得住吗?随着就业通道越来越窄,职业教育如何转型?
365种职业的未来“被淘汰率”
想必小伙伴们最关心的可能还是自己的岗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不久前,英国广播公司(BBC)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的数据体系,分析了365种职业的未来“被淘汰率”。
被淘汰率80%以上
在300多种职业里,电话推销员、打字员被机器人取代的几率很大,分别为99%、98.5%。
与日薄西山的电话推销员、打字员不同,会计师这份要求不算低,职业前景也被社会看好的职业竟也有高达97.6%的被淘汰率。但细究来说,会计工作的本质便是信息搜集和整理,它要求严谨的逻辑、100%的准确率,这样看来,机器智能操作的优势十分明显。事实上,就在2016年,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就将人工智能引人会计、税务、审计等工作当中,主要工作是帮助一线会计师快速“阅读”数千份复杂文件,从复杂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部分,协助工作人员做出更好的分析。
人力资源岗位的前景也不容乐观,分析指出它的被淘汰率高达89.7%。去年3月,著名猎头公司SoureeCon举行年度行業竞赛,机器人“Brilent”只花3.2秒便筛选出了合适的候选人。
被淘汰率50%-80%
被淘汰率处在50%-80%的危险职业包括瓦匠、园丁、木匠、司机、厨师、图书管理员等。这些工作大多属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执行操作相对单一,因此普遍具有被替代的风险。尤其是泥瓦匠机器人、图书管理机器人和机器人厨师等,都已经被发明出来,并投入使用。
令人惊讶的是摄影师竟然也在危险行列,有50.3%的可能性被替代。电脑也能“欣赏”,这一点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去年7月,谷歌研究实验室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他们给一个深度学习系统输入了近4万张自然风景素材,系统通过分析、比对、裁剪和Ps后期处理,最终产出了一系列“摄影作品”,其中40%被专业摄影师评为佳作。
被淘汰率50%以下
幸好,BBC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丝希望。在300多种职业里,演员、艺人、写手、翻译、理发师被取代的几率在1%~10%之间;程序员、记者、保姆、艺术家、律师、法官、建筑师、公关在1%-10%之间。
理发师和化妆师属于“安全型”职业,这两项工作需要很强的审美能力和社交技能,因此由机器人担任的可能性不高。而且,理发师不仅有审美上的高要求,安全指数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保姆的工作同样无可取代,只有8%的可能性会被机器人淘汰。因为照顾生活起居需要感情投入,机器人无法表达心灵上的关怀。记者、编辑岗位同样属于“铁饭碗”,只有8.4%的可能会被取代。
律师和法官的被淘汰率仅为3.5%。人类的另一个无法被模仿的能力,就是基于社会公义、法律量刑和人情世故作出判断的微妙平衡。法庭上的人性博弈更是机器人无法触及的领域。
最难以取代的是心理医生、教师、酒店管理者,均在1%以下。
你的岗位安全吗?
究竟是什么决定一项工作的可替代性?剑桥大学研究者提到了九个衡量指标:社交洞察能力、谈判交涉能力、说服力、协助和照顾他人、原创性、美术、手指精密操作程度、动手能力和狭小空间工作需求度。
结合365种职业的未来“被淘汰概率”,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的结论。
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类技能要求,那么,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需要非常强的创意性和抽象性思维;需要极高的社交智慧和谈判技巧;需要关心他人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相反,如果你的工作符合以下特征:单一体力劳动,工作空间规则且有结构性;只需要初级社交能力,有规则套路可循;重复性初级脑力工作,例如信息收集,文献阅读整理等。那你可能就要考虑改行了。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肓如何转型?
职业学校要主动在专业上改变
让机器人写毛笔字、搬运货物、摘取精密仪器零件……在嘉兴技师学院的实训室里,学生们正在通过编程让机器人完成各项指定动作。机器人忙碌工作的情景,在实训室里成为一种常态。
当下,“机器换人”正在解放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面对潜力十足的工业机器人市场,相关专业人才却极度紧缺。嘉兴技师学院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市场需求,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学校。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职业学校的专业布局也要做出相应调整,撤并部分缺乏竞争力的专业,改造升级一批优势专业,重点加强新兴专业和紧缺人才专业的建设。增加高端专业的比例,减少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低端岗位人员的培养。
职业教育将更注重“能”的培养
在传统印象中,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学生上职校就是为了掌握一门技术。一些职业学校也因此把重心放在“技”的训练上,却忽略了“能”的培养。
在人工智能时代,不仅仅需要“技”,更需要“能”。那些易于教授和检验的技能,正在或者将要被数字化。随着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更应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主动性、多学科思维、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和解决冲突的能力等。同时,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要做读懂学生的分析师、重组课程的设计师、跨界合作的策划师。
在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一年一度的技能节,从活动组织、策划到方案撰写、物料采购、场地布置等,所有环节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每个月,该校会展专业都会举办一场教学习作展,从策展到布置,均由学生自己承担……“这就是一个综合学习的过程,它改变了原有的课程框架,把各种隐性资源调动起来,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获得不同的增量。”在学校党总支书记金卫东看来,面对不断变化的职业技能要求,可迁移的技能才是职业发展和生涯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技能。
教育形式打破固定时空
随着人工智能的逐步应用,越来越多的工作任务将会被机器替代。“守着一门技术吃一辈子老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未来,职业教育体系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人们一生可能要换无数次工作,需要大量的学习。人们的学习方式也会发生改变,移动学习和固定学习、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将并驾齐驱。人工智能时代,无论是在物理上还是概念上,职业教育目前的主要载体——职业学校的围墙都会被打破,甚至不复存在,职业教育将在“透明的世界”中存在。
技能学习者将不再受原有学校的时空限制,学习和工作将会无缝链接,这就产生了云教育。职业教育不再是固定时空的教与学,它将满足人们提升自己技能或终身学习的无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