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黑龙江省产业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8-05-14 09:37刘小宁
奋斗 2018年2期
关键词:集体经济黑龙江省贫困村

刘小宁

“十三五”时期是黑龙江省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关键的冲刺期,也是全省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期。近年来,黑龙江省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主体作用,围绕促进扶贫产业发展壮大,建立健全产业到户到人的精准扶贫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也遇到了亟待破解的问题。

一、黑龙江省主要产业扶贫路径

发展县域特色主导产业扶贫路径。围绕全省“十三五”扶贫攻坚目标,省级每年安排不少于5亿元产业发展资金,用于扶持贫困县域主导产业发展和专业市场建设。鼓励贫困村招商企业入驻县(市)产业园区,县级财政给予贫困村同等税收额度扶持,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

实施“一村一品”产业行动扶贫路径。每年在省财政专项资金中,安排不少于200万元资金支持贫困村“一村一品”发展及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发展一批“两牛一猪”、禽类等特色养殖基地,发展一批食用菌、蔬菜等绿色有机特色种植业基地,发展一批“互联网+农村淘宝网店”等新兴业态,发展一批红色游、边境游和民俗游等特色旅游业。鼓励贫困户以扶贫资金人股、土地入股和带地入社等形式参与合作经营,获得更多的产业收益。

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贫路径。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脱贫,对带动100户以上贫困户带地入社的合作社,给予200万元资金折股入社支持。鼓励支持贫困村组建现代农机合作社,对达到建设标准的,给予不低于农机装备规模20%的专项扶贫资金支持。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对带动能力达到100户以上或整乡整村带动的,给予200万元资金支持。各类带动贫困户脱贫的经营主体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均享受金融低息再贷款政策。

建立产业资产收益机制扶贫路径。省财政资金投入贫困村建成的产业项目、形成的资产产权归属村集体所有,村集体可自营或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交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项目区域内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是主要受益主体,具备条件的可将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户,特别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贫困地区水电、矿产等资源开发,赋予土地被占用的村集体股权,让贫困人口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二、黑龙江省产业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

尽管近些年黑龙江省在产业精准扶贫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面临着如下一些问题:

一是产业带动不强。产业扶贫首先是要为贫困地区找到适合发展的主导产业,同时还要选择有能力拉动产业发展的扶贫载体,要调动一切社会资源来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以此来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致富。目前,黑龙江省各貧困县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整区推进的扶贫产业发展格局,但至今仍然面临着产业规模偏小、持续增效面临风险、产业带动能力薄弱、产业选择缺乏系统规划等问题。

二是增收途径有限。目前,黑龙江省各贫困县已经初步形成了玉米、大豆、水稻、白酒、马铃薯、高端水、乳制品、畜产品等产业链条,产业带动能力持续提高。但整体上,多数贫困村、贫困户仍然还面临着增收渠道相对狭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的困局,部分贫困户至今还主要依赖单纯的承包土地经营收入。尤其是许多贫困村在发展特色种养业的过程中面临着销售市场不稳定和流通渠道不通畅等问题。

三是利益联接松散。产业精准扶贫的关键是形成合理的利益联接机制。分散的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在市场中通常处于弱势地位,在资源整合和利益分配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协助来保障自身利益。调查中我们发现,黑龙江省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工商资本(企业)的进入都对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实中也存在着由于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甚至有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一股独大,造成贫困户缺少话语权、受益不多等问题。

四是政策效应递减。经过多年扶贫攻坚,虽然黑龙江省的贫困人口数量在持续减少,但由于现有贫困户致贫原因各异,目前剩下的大多是难啃的硬骨头,由此导致以往的普惠式扶贫政策效应正在逐步递减,产业扶贫政策支持亟待由“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五是集体经济薄弱。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就很难实现贫困户根本脱贫。目前,黑龙江省许多贫困村的集体经济薄弱,有的甚至成为空壳村,这些村集体缺少必要的经济手段和组织动员能力。据调查,黑龙江省的贫困村多数为集体经济空壳村,无资金、无资产、无资源甚至零收入。

三、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省产业精准扶贫成效的对策

针对黑龙江省上述产业扶贫中面临的问题,需要多策并举,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对策:

针对产业带动不强的问题,重点抓好“一村一品”产业扶贫。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各级农业部门要立足当地实际,组织编制好产业发展规划,并与当地“十三五”规划、脱贫攻坚规划、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二是瞄准市场需求。变“生产导向”为“消费导向”,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变化,在做优、做精、做特上下功夫,确保产品适销对路;三是抓好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区域公共品牌,培育一批企业知名品牌,延长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脱贫;四是创新营销模式,积极利用农产品电子商务、“互联网+农业”等新兴业态,助推“一村一品”发展;五是推进“村村联建…‘乡乡共建”。在推进邻村邻乡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建立产业联建机制。

针对增收途径有限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发展扶贫产业。一是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针对具体贫困户,做到项目安排精准,根据每个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选择脱贫路径,切实提高扶贫产业的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二是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针对有经营意愿但经营能力弱的贫困群体,充分发挥现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合作、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增加贫困户经营性收入。三是利用电子商务拓宽增收渠道。建立农产品、农村手工制品上行和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下行双向流通格局,整合商务、扶贫等部门,加强政企合作,大力推进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重点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特色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针对利益联接松散的问题,建立健全各类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的有效激励和利益分享机制。一是把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政府扶持扶贫产业发展和对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给予财政金融支持的必备前置条件,将各级政府和金融部门投入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财政和信贷扶贫资金收益权归贫困户。二是建立精准投入机制,将扶贫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将扶贫项目选择权直接交给贫困村、贫困户,让各种惠民政策、项目和工程最大限度向贫困人口倾斜,着重解决扶贫项目“不对路”的问题。三是建立精准受益机制,探索形成以股份合作为基础的权益增收机制,通过“扶贫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宅基地入股、劳务入股”等多种模式,将贫困户增收与扶贫产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着重解决扶贫产业开发中真贫、特贫、难受益等问题。

针对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着力提高“村两委”的组织带动能力。一是注重发挥村党组织带领群众在扶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对全省贫困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全员培训、精准培训,着力增强和提高其脱贫攻坚能力。二是加强对村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建设一支具备一定知识素养,思想解放,敢闯敢干的农村干部队伍。三是健全集体经济积累机制。支持贫困村探索财政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村集体,在贫困村探索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为村集体和村民持有的股份,建立股权扶贫机制。

责任编辑/赵嘉宾

猜你喜欢
集体经济黑龙江省贫困村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展集体经济更需完善乡村治理
宽带网络将覆盖90%以上贫困村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脱贫攻坚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