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
随着国门的打开,人们的生活色彩愈加丰富,节日文化也逐渐呈现“井喷”的态势。身处时代洪流之中,节日文化不仅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世界的“门”,也向人们如何合理
看待节日文化提出了现实考验。
节日,作为一种特定的精神符号和象征,是对本民族历史的尊重与缅怀,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作用和意义不可小觑。
近年来,伴随“地球村”里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画卷正在舒展铺陈。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年轻人对“洋节”趋之若鹜,即使伤筋动骨、触碰道德底线、违法乱纪也浑然不顾 ;更有甚者,完全沉溺于过“洋节”,而对中国传统节日却一无所知。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与警醒。
“洋节”也好,“中国节”也罢,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但关键要看是否与本国国情和文化相适合。比如圣诞节,在西方是一个宗教节日,是作为耶稣的诞辰来庆祝的,因而又名“耶诞节”;情人节,作为西方的传统节日,意在这一天男女互送礼物表达爱意或友好。这些“洋节”看似新奇与时髦,背后却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和节日内涵。有的“洋节”,与我们的传统、国情和信仰并不契合,甚至可能相背离。所以,在对待“洋节”上,我们不妨像鲁迅先生那樣,多点“拿来主义”的态度,既不能唯“洋”是好,也不能因噎废食。
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就是尊重我们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十分厚重。每个不同的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俗活动。这是维系民族精神的文化纽带,是弘扬中国文化的亮丽名片。作为中国人,每个人都是民族文化的“形象大使”。我们提倡文化自信,面对“洋节”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姿态,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生动体现。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通过国外节日感受异域文化,本身并不是坏事。关键是我们对待“洋节”的庆祝活动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和盲目逐流上,更不能任凭“洋节”泛滥。这才是一个大国、一个公民应有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