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香 魏宁
徐州,这里曾经是全国重要的煤炭城市和能源基地,如今谱写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篇章,以“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生态美景替代了“一城煤灰半城土”的城市记忆 ;这里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节点城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在一个又一个城市标签中,“全国文明城市”是这个城市最新、最亮的一个标签。它标志着这座千年古城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以及人民精神面貌等所达到的时代新高度。
2017年 12月 12日至 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徐州进行了十九大之后的首次地方视察。
徐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接受着总书记的检阅,聆听着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感受着总书记的亲切关怀,鼓荡着继续前行的勇气。
秀丽的山水风光、美丽的生态环境、幸福的人民群众,让总书记不由得夸赞道 :“徐州像杭州了。”
是的,“徐州像杭州了”,这是一句至高的评价,也是一份至诚的祝福。徐州,用 15年时间的努力,持续改造环境、建设城市、修复生态、涵养心灵,让城市景观和人文心灵一起变得更柔更美。
15 年的文明城市创建,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终于在 2017年开出了最艳丽的文明之花。是年 11月 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徐州市以地级市总分第五名的优异成绩,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消息传来,徐州城沸腾了!为了这一天,徐州人盼了那么久、苦了那么久、拼了那么久!
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是1000 万徐州人民 力同心、多年拼搏的结果,这是徐州各项事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综合荣誉,这是中国梦的徐州篇章中极为恢宏的一章,这是徐州在新时代继续奋勇前进的新起点。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和最高荣誉称号,是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一个,也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这块金字招牌,凝聚了所有徐州人对美好生活的全部期许。
2002 年,徐州市迈出了文明城市创建的步伐,提出参创“省级文明城市”,并于 2005 年获得“江苏省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2011 年,徐州市迈入“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行列,一场贯穿于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国文明城市之约,就此约定。
2015 年,徐州市制定实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在培养市民文明行为上下功夫、在“办实事、讲实效”上下功夫、在“倡导生态文明理念”上下功夫,力争在 2017 年新一轮评选中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一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攻坚战就此打响!
徐州市委、市政府作为指挥者拿出了必胜的决心和魄力,坚持“创建为民 惠民利民”的理念,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提升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龙头”工程、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牛鼻子”工程,将其列入全市“十三五”规划,纳入各县(市)区科学发展考核、市级机关绩效考核,举全市之力,大干实干,坚决打赢创建胜仗。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兼任文明委主任、创建指挥部总指挥,对全市创建工作负总责,以上率下,强力推动。同时建立了层层包挂制度,层层签订“责任状”。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1000万徐州儿女无论男女老幼,不分职位高低,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加入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洪流之中,用实际行动成为文明风尚的传播者、文明礼仪的倡导者、
文明行为的践行者、文明交通的维护者、文明创建的参与者,为徐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汇聚了无穷力量。
曾经的煤城徐州,如今城乡处处闪耀着文明之光。这里,正以日新月异的气象,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创业寻梦 ;这里,不仅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更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了璀璨的光芒。
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路更畅了,公交车上让座的年轻小伙、为贫困户送去冬衣的志愿者、帮空巢老人做家务的爱心人士……大手笔的规划、大规模的建设、大力度的管理,一幅以文明为底色的城市和谐画卷在彭城大地上徐徐展开。
徐州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追逐“创建”的梦想?“创建”为谁而创?
作为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年来,徐州全市统筹谋划、协调推进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社会转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
如何在更高起点上加快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如何在更高水平上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明城市创建,是一个重要的抓手。通过创建,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城市管理和运行水平、百姓生活环境质量,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创建效应。
棚户区里设施缺失、农贸市场涨市经营、市民文明出行意識不强……这些既是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短板,也是文明城市创建路上的顽疾。只有直面这些“老大难”问题,从群众最急需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始终以民为本,坚持问题导向,全面补短、补缺、补软,同步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和群众生活质量,才能谈得上创建为民。
针对棚户区改造中特困群体安置难的问题,徐州专门成立棚户区改造救助投诉中心,设立专门的慈善救助基金,实施“慈济迁居”项目,对棚户区改造中部分低保户、特困户、因重大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孤寡老人等特困群体给予帮扶。
“十二五”期间徐州累计改造棚户区2567万平方米,主城区集中成片的棚户区(危旧房)已改造完毕。通过落实一系列棚改惠民政策,20余万户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住房建筑面积由原来的人均10多平方米、户均 30多平方米,增加到人均20多平方米、户均70多平方米。
如果说,棚户区的整治,切实改善了群众的居住小环境,采煤塌陷地的治理和修复,则提升了一个城市的宜居大环境。众所周知,徐州有 100多年的煤炭开采史,曾被列入全国 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之一,留下了 35万亩采煤塌陷地。“生态之殇”在徐州的发展史上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城市之痛。
近十年来,徐州每年财政投入生态项目建设资金 30亿至 50亿元,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从 8年前开始,对市区采煤塌陷地实施生态修复,昔日荒凉的塌陷之地演变为今天的九里湖、潘安湖等湿地景区。目前全市已创建云龙湖、故黄河、潘安湖、金龙湖、丁万河等 5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7个省级水利风景区。
看得见的变化,一天天地改变着徐州:老旧小区的环境变好了,棚户区被高楼和绿地所取代,农贸市场漂亮得如同大型超市……抬头看,天蓝了更多 ;低头看,绿地比以前多了 ;网上看,百姓的赞扬多了。
今天的徐州,一城青山半城湖,源远流长的“楚风汉韵”浸润出“南秀北雄”的风姿 ;而日益发达的城市功能与逐渐完善的公共服务,又让百姓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每一座城市,各有性格,徐州的性格中,情义是重要的因子。
徐州是楚汉文化的发源地,同时又受近邻齐鲁文化的影响。著名文化学者易中天曾这样分析徐州的性格 :楚人重情,齐鲁重义,这两种文化在徐州融合,“情义”二字成为徐州城一脉相承的性格特征。新时期徐州精神也自“情义”两字开篇 :有情有义、诚实诚信、开明开放、创业创新。
而如今,“情义”二字在徐州又有了升级版本——文明。多维度的“文明”二字,与新时期的徐州精神一一对应 ;有分量的“文明”二字,是对徐州精神的再一次升华。
从北京获颁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的彭城养老服务中心院长周长芝,回徐的第一站就直奔云龙区黄山老年公寓。7年来,她与这里的老人们朝夕相伴,她就是老人们的亲闺女。
2017年3月,周长芝塑像入驻徐州好人园。与她一起入园的还有睢宁县姚集镇石碑村卫生室医生纪凤银。纪凤银行医47年,为村民共计垫付15万元医药费,给全村500多户、2000多人建立起医疗档案。
至此,5年前在全国首创的好人主题文化公园——徐州好人园,已分5批为22位好人塑像。他们中既有64载如一日侍奉高位截瘫婆婆的好儿媳张公兰 ;也有变卖家产、打工5年为亡子偿还百万元欠款的“信义老爹”杜长胜;还有为乡亲摆渡20年、用尽积蓄修路修桥的好乡亲张广之……
市文明办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目前,徐州市共有周长芝、杜长胜、张公兰等 3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谢淑华等 4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24人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称号,106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46人当选“江苏好人”。“中国好人”“江苏好人”上榜总人数连续数年排名全省前列。
如今,在徐州的街头巷尾,“善行义举榜”“好人广场”“好人公园”随处可见,正能量无处不在。用好人文化引领政风、行风、民风,传承好人精神,为改革发展凝聚起强大的民意共识。
他们每天清晨 7点半、傍晚 5点半,身穿反光背心,手执指挥棒,在人流密集的路口疏导交通 ;他们利用寒暑假期,参与社区管理,做好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开展项目化服务 ;他们统一着装,以绿色出行的方式在全市范围内向市民发放文明创建倡议书……
他们,是徐州文明创建前沿阵地最活跃的一支队伍——志愿者。
在徐州,这样的志愿者超过 4万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团市委将志愿服务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将全市 200多家志愿者服务组织进行队伍整编,以实实在在的志愿服务成效提升市民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度和支持率,引导更多市民加入志愿者队伍。
自徐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一些改变悄然发生,最大的亮点来自斑马线上。
以前,无论是有信号灯还是没有信号灯的路口,行人和机动车都行色匆匆,行人不按信号灯通行,机动车通过斑马线毫不减速,双方为此还时不时地会在斑马线上发生口角。
自 2016年初徐州市开展机动车礼让斑马线行动后,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少。
经过宣传和推广,机动车礼让行人已由规范变成了习惯。而由礼让行动衍生出的文明后续效应更让人心生温暖 :中山路上,一位老人一边小跑着一边对让行的车辆竖起了大拇指。
在徐州,文明创建消弭了性别、年龄、身份的差异——老人们自愿在马路上手摇小红旗,当起志愿者 ;孩子们小手拉大手,把学到的文明礼仪带回家,“监督”家人遵守文明规则。 在徐州,文明创建拉近了市民间的距离,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文明带给整座城市的“福利”,同時让每位徐州市民自愿化身为文明洪潮中的一股清流。
文明提升了徐州人的幸福感。
如今,走在徐州的街头巷尾,听到的是老百姓对当下幸福生活的满足、对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赞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看到的是邻里和睦、文明礼让、秩序井然。
文明创建,让市民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一系列真切的变化,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回顾过去三年,徐州城市交通体系加快完善,城市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完成了505个老旧小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骆马湖水源地及徐庄水厂建成使用,综合医院分院投入使用……群众急盼解决的问题一一得到解决,这一切,徐州人民群众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创建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市民创建热情空前高涨。事做好了,心也就相通了。创建以来,市民对创建的知晓率、满意度、参与度年年提升,市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由原来的 70%提升到 90%以上。
徐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这座城市的奋斗目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光是为城市增光添彩,更是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徐州已经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常态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充分表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是为了称号、荣誉,更是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
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徐州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奖牌、一份荣誉,更是一个使命、一份重任。头顶“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胸怀“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的定力,徐州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的重要指示,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队伍不散”的“三不”要求,在文明的大道上继续奔跑,以矫健的身姿迎接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