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颖
无偿献血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性事业,是一项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家庭幸福安康的民生工程,更是一座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同时,提供安全、充足的血液,是每个国家医疗保健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无论是有计划的治疗还是紧急干预,血液都是非常重要的医疗资源。血液及其制品每年在全球能够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能帮助罹患危及生命病症的患者延长生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还能支持复杂的医疗和手术程序;对于各种自然灾害、突发事故等紧急情况时的伤员治疗以及孕产妇和儿童卫生保健等方面,血液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随时确保充足的血液供应,离不开全社会和献血人群定期参与无偿献血。
在临床用血量逐年增高的背景下,鼓励更多民众参与无偿献血,对于缓解”血荒“、挽救生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是达到以无偿献血为基础,实现供血自给自足目标的关键。
健康、适龄的献血者一次献血300~400毫升,仅占全身血量的5%~10%。人体平时只有80%的血液在全身循环,还有20%(约有800毫升)的血液储存在肝脏、脾脏、皮肤等小血库中备用。献血后,这些储备中的血液会很快释放到血液循环中来。献血后会加快血液新陈代谢,不仅不会影响健康,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还有一定好处。
献血会降低免疫力的说法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献血时所失去的白细胞和抗体,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人体有效地抵抗病原体微生物的感染,形成人体的“免疫防线”。的确,献血会使人体失去一部分血液中的白细胞与抗体,但是从通常献血量来看,人体实际上失去的白细胞与抗体的数量是非常少的。而且,人体自身的血液一直都在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每时每刻都有许多血细胞衰老、死亡,例如白细胞的平均寿命只有10天,同时,又有大量新生细胞生成,以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所以,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物,1~2小时就会补上,血浆中的抗体等蛋白质,由肝脏合成,一两天内就能得到补充,白细胞也就很快恢复到原来水平。
獻血时,少量血液的失去会让一些献血者的血压暂时降低,从而出现“头晕眼花”的状况,但是也是一种非常暂时的现象。
当人们献血后,会降低血液黏稠度,使血液流速加快,供氧及运送营养物资的能力增强,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中风(脑血栓、脑溢血)及高血压的发生。
自胎儿出生后,骨髓就成为主要的造血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造血功能和血细胞生成率逐渐下降。无偿献血会刺激人体造血功能更加旺盛,加速血细胞的生成,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坚持规律献血的人,由于骨髓造血系统不断受到刺激,保持较旺盛的新陈代谢,不断产生出更具生命活力的年轻细胞,新鲜的血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未献血的人。无偿献血能降低或延缓疾病的发生。
大量研究表明,健康的情绪可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沟通大脑及其他组织与器官,使其处于良好的状态,有益于人体免疫力的增强、抵抗力的提高。而献血是救人一命的高尚品行,在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净化,心灵得到慰藉,工作与生活更加充实。做好事者以德施善,实际上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