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义
脑卒中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后者更为常见,颈动脉狭窄便是其中之一。
颈动脉狭窄,顾名思义,就是颈动脉变窄了。最容易引起颈动脉狭窄的就是流动在我们血液中的脂肪,即脂质。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人群中,血管壁容易受到损伤而变得不光滑,导致脂质源源不断地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医生口中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越长越大,就会导致动脉的狭窄,当狭窄程度达到75%以上时,就可能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斑块掉下来了,会随着血流一直漂向远处更加细小的血管,一旦把血管堵住,就会引起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据统计,约6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颈动脉狭窄所导致的。因此,颈动脉狭窄的筛查与治疗,能有效地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哪些人需要排查頸动脉狭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脑缺血和脑卒中常见的症状,包括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失眠,嗜睡,突然发生的一侧肢体或面部麻木或无力,口角歪斜流口水,一侧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突发言语不清等。若症状于24小时内彻底缓解,则称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般而言,对于出现过上述症状者,听诊发现颈动脉杂音,伴有外周血管病或冠心病者,具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高龄、有类似疾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者,应考虑进行颈动脉狭窄筛查。常用的筛查手段包括颈动脉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
那么,颈动脉狭窄应该如何治疗呢?对于轻度狭窄的患者,可以选择口服药物,包括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的治疗,以及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但是对于出现临床症状,颈动脉狭窄≥50%,或者虽然无异常表现,但狭窄程度≥70%,就需要通过手术或者介入的方式进行治疗。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切开颈部皮肤,在胸锁乳突肌前方分离,找到包裹着颈动脉、颈静脉的颈动脉鞘,打开鞘膜后,可以看到颈总动脉发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三叉路口,用特制的阻断夹将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都夹闭后,小心地剪开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就可以看到斑块充填着整个血管腔,小心地将斑块从血管内壁四周剥下来,再将血管壁清理干净,最后将血管小心严密地缝合起来。
介入治疗的方案是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仅需要在大腿根部股动脉处切开一个小口子,然后通过导丝、导管将支架送到颈动脉最狭窄的部位,将支架撑开即可。相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而言,介入治疗的创伤更小,但是手术后需要口服两种抗血小板药物,以防在支架内形成血栓。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长,而作为脑卒中筛查和防治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颈动脉狭窄已经引起大家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存在颈动脉狭窄危险因素的人群,进行积极的筛查,并根据严重程度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分层干预治疗,对于降低脑卒中的发生,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浙医二院是我国第一批、我省第一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控基地,神经外科在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工作中,积极开展推广此项工作,尤其在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减少了这批脑梗塞高危病人发生脑中风的风险,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