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乐乐
【摘要】福建福安有“珍艺闻八闽,银辉耀九州”之称的银雕技艺,其中以“珍华堂”的银雕技艺最具有代表性,该技法融合了汉族银雕和畲族银雕的技艺,并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与精神基础,畲族银雕技艺蕴含着畲族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内涵,承载着畲族悠久的民族历史,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银雕技艺在技法传承以及产品创新等方面正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如何从一个全新的视野分析当下的发展格局,找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畲乡;银器;银雕;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一、福安畲乡银器的历史背景与制作工艺
以“珍华堂”为例,福安市珍华堂工艺品有限公司位于福建省福安市,创办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拥有资产近三千万元,职工一百多人,生产厂房三千多平方米,并建有六百多平方米的银制品销售中心。“珍华堂”的“凤冠”代表畲族银器入展2012年上海世博会,现已经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畲族与银器有着不可割舍的渊源,畲族的凤凰装饰体现了这个民族的图腾崇拜。所以,在银饰中,凤凰是重要的装饰纹样之一,代表着吉祥美满的寓意,每一件畲族银器都可以讲述出一个关于凤凰的故事。畲族的人们依旧遵循着传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但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这种传统工艺逐渐被世人淡忘。在如此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具有民族情怀的银饰与机械化生产的商品对比,更加具有人文情怀。“情”是生命特征的显现,造物中强调造物的“活性”,造物的生命,[1]畲族银器正承载了民族的精神与生命的寓意。
“珍华堂”的银雕技法是将畲族打银技法与汉族打银技法的结合。在制作银器工艺上,至今仍用祖传秘方来处理银器的表面光泽,运用玛瑙石来抛光畲族银饰。从熔银、压片,到最后的雕刻、洗银,有30多道工序,使用的工具多达100多种。整个银雕工艺的关键环节就是雕刻,包括锤錾、錾刻、镌镂、花丝编结等工艺,它直接影响作品的成败。[2]在田野调查中,我有幸在“珍华堂”第五代传承人林石明先生和第六代传承人陈孟云先生的引领下,在福州“珍华堂”旗舰店打造属于自己的银器鹿角戒指,体验了从稿纸上的设计到最后出成品的整个过程,最后一步的玛瑙石抛光和成品让我感受到了手作之美。
二、福安畲乡银器的产业化发展现状
2011年,以“珍华堂”为代表的福安畲族银器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非物质文化是以人为核心,以自然相互联系和历史条件变化的活态文化遗产,同时非遗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与精神基础。[3]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该公司也是与时俱进,开创了“用户体验”的模式,让顾客主动参与到首饰制作过程中,同时还在网络上进行直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这是值得鼓励与推广的。
地域性因素影响着“珍华堂”产品的销售情况。据考察,在福州“珍华堂”旗舰店,银器的销售情况要比银饰的好,而相反地,在福安的总店中银饰的销售却比银器好。据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福安,市民置办银饰多数是为了婚嫁,以及小孩满周岁等习俗。这里的居民相信戴银可以辟邪,汉族人民受到畲民文化的影响,当地的每个女孩子甚至是大人基本上都会购买银饰,所以,990手镯等银饰的销量较好。如福安门店中的“十景平安铃”,这是属于“珍华堂”的畲族传统银饰,通常是幼儿满一周岁时佩戴的,寓意宝宝健康成长,吉祥如意,长命百岁。“珍华堂”第六代传承人陈孟云说到,这项传统目前“珍华堂”还在坚守着,想给后人留下这一项传统文化,不希望出现文化的断层。在福州旗舰店,从“珍华堂”的销售记录中了解到,顾客购买银器的比较多,多数作为礼品赠送亲戚好友。同时,店里还有一些大漆与银器结合的艺术品,一个银胆外裹大漆的小茶杯市场售价1200元人民币,许多人会作为收藏而购买。福州漆文化氛围浓厚,将畲族银器与传统漆艺相结合也是一种产品创新的途径,两种非物质文化的传统技艺的碰撞,产生了不一样的火花。
那么如何走出市场瓶颈,实现民族经济产业化显得尤为重要。怎样让民间传统艺术畲族银器的锻造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全新的阐释呢?在考察的过程中,我也提出类似的疑问,为什么“珍华堂”的产品大多数都是比较传统的造型?并且还询问了贵公司的设计部情况。甚至我还提出为什么不设计与制作突破传统造型的银壶?当时我还向他们他们展示了当代金属工艺作品,“珍华堂”的销售人员和我说道,“我们的顾客大多数会购买以实用为主,较少用于收藏,并且一般情况下是作为礼品。“珍华堂”的主要销售渠道是“私人订制”、“渠道加工”“饰品”“器具”。现在很多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为了获得商业中的利益,却使作品抽离了文化与艺术的内涵,走上了肤浅的商业化道路。这本质上是源于“文化产业”的问题。在一般的含义上,文化产业是出售文化、信息、智慧的经济活动,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自于它们的文化价值。[4]
三、福安畲乡银器产业化发展的举措与思考
2008年,福安市政府斥资一百多万元,依托福安市职业技术学校开设银雕艺术专业面向宁德市全面招生,并且福安市政府还划拨畲族银器制作产业基地建设用地,用于闽东畲族银器锻造技艺的产品研究与开发。在与当地学校对接的同时,不妨将眼光再放长远些,可以与福建省内艺术院校合作,学习更多设计理念融于作品之中。就我个人考察总结,这虽是属于畲乡的文化,但畲族银器的宣传力度还是不够的,在地化的趋势下,如果本地百姓对本土手工艺还知之甚少,那怎么向外地人介绍自己家乡的文化传承呢?想要打造“银雕之乡”的美誉,光靠一个“珍华堂”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全民一起参与并且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
其次要弘扬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具有经济效益的艺术发展形式。福建博物院院长吴志跃先生说过,在手工业行业唯有跨界才会做到创新。如果没有改革,没有创新,那必定没有未来。在田野考察中,“珍华堂”产品于2015年5月3日入驻北京大学纪念品直营店,不定期将与北京大学合作研发的新产品面向市场,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参与市场营销的培训。畲族银器的艺术一方面起着装饰作用,另一方面也使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蕴含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其精神象征和祖先的崇拜、宗教信仰紧密相连。最后以畲族银器为载体,将南方畲乡文化带入北京。民族意识的增强既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传统文化现代化建构的内在要求和重要表现。努力挖掘与发现民间工艺美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开发具有创意、适应当下社会的文化创业,具有文化自觉的战略影响与经济现实的意义,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意识文化的发展。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地化”是相对于全球化而言的另一种趋势和潮流,商品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在这次研究中,以畲族银器作为发展民族经济的产业,而这个产业能够为畲乡特定的畲族文化与汉族地区所接受。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人文环境与民间福安畲族银器的紧密结合,在大自然与文化生态的环境下蕴含着独特的民间艺术样式和品类,使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同时也体现了民间艺术的个性特征。
参考文献:
[1]汤军.造物中的情与理[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4.
[2]景宁文苑.[畲家艺苑]每一件畲银,都在讲述山哈的凤凰传奇[DB/OL].2016.
[3]《主人》编辑部.遗落在民间的珍珠.非遗手工技艺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4]潘鲁生.抢救民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323.
[5][日]柳宗悦著,徐艺乙主编,孙建君,黃豫武,石建中,译.民艺论[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3).
[6]许陈颖.创意产业视域下民族银饰品牌建构研究——以“盈盛号”畲族银饰企业为例[J].民族论坛,2014(9).
[7]陈池瑜.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徐永平.福建宁德畲族(聚居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调查报告[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9]李文睿.杂散居少数民族的村落经济——以福建罗源八井畲族村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10]薛寒.闽东畲族银饰装饰艺术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